青少年厌世,自卑,不愿与人相处,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厌世,不愿与人交流应该是一种抑郁状态了,严重的话已经符合抑郁症的诊断了,就属于精神疾病了,不单纯是心理问题了。情绪低落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主要看是否有现实问题的困扰,是否能够短期内走出来,是否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这个直接决定了是需要家庭社会支持,还是心理咨询,还是精神专科就诊。
青少年厌世、自卑、不愿与人相处,如果不是一过性存在的话,就是有问题了,如果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就可以肯定抑郁症了。
其实抑郁症的发病年龄在近年的研究中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临床上也经常会遇到初中在校生出现明显的悲观厌世、厌学、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疏远同学等等一系列的表现。而且目前的研究发现,起病年龄过早,是要明显加重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的。即使患者以前的生活中未出现符合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的表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更容易出现情绪控制不稳,容易波动,甚至明显的高涨和激越表现的。
我们说持续超过一个月的抑郁情绪就是抑郁症。那么抑郁情绪是不是心理疾病?需要用药物控制吗?
抑郁症是心理疾病,但不单单是单纯的心理疾病,存在明显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易感性。而且,如果是中度以上的抑郁症,单纯的心理治疗是完全无效的。很多患者在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以前,就已经看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咨询了。这样其实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任何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都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你问题中提到的情况,青少年厌世、自卑、不愿与人相处,应该说起码达到了中度抑郁的程度,有可能是重度抑郁。必须尽快开展药物治疗,并同时开展认知行为治疗。我的很多小患者在康复后继续上学,完成学业,一些还都考取了重点大学。所以说,抗抑郁药物哪有你们想的那么可怕?如果患者的动力恢复良好的话,完全可以服药的同时继续上学!
忠告
青少年抑郁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年龄小,这样的小患者往往更不懂得如何调整压力,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无法挽回的冲动行为。2018年上海中学生轻生的案例有60例,这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了!发现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一定尽快带其到正规的医院心理门诊去诊治。该吃药吃药,该做心理治疗做心理治疗,千万别因为一时疏忽,留下永久的遗憾。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有疑问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
之前我就说过了也难怪他们不愿与人相处,因为外面的世界一步一个陷阱,现在在家也有很多游戏玩,为什么非要出去?
有些人总喜欢说不愿与人相处的人是自卑,我看更多的是清高自傲吧?
至少人家不屑与人交往。
这是一种心里疾病,家长应当及时的去疏导,及时的和孩子沟通,发现孩子心里的问题,解开孩子内心的枷锁。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小问题,长此以往可能会引发抑郁,或者行为怪异。这对以后,甚至是现在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应当早发现,早沟通,早治疗。
这是压抑的表现,严重的话可能会是抑郁症,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请多关爱孩子,经营好自己的婚姻,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如果你是孩子的朋友或者老师,你一定要多陪伴他,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关注他的情绪和需求
很刻意地去在意别人的想法,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为什么很多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拼命的想要满足别人呢?
不相信自己的需求会被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在意他人的看法,是因为自我不够强大。
当我们是婴儿的时候,如果哭了饿了,妈妈会及时给予反馈,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具有影响力,这个时候的自我是强有力的,对外在的挫败有一定免疫力。
但如果需求[_a***_]被及时满足,或者母亲对你的行为理解有误,回馈了错误的满足,你就会形成一个虚***的自我。
要么会变得冷酷和隔离,不相信有人会爱自己;要么就变得分不清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母亲错了。从而变得为了适应环境而否定自己,进入***我的状态。
越搞不清楚,越是希望得到答案,进而陷入迷茫。不再相信自己。你不相信自己有力量影响世界,也不相信世界能够满足你。觉得自己很弱小,要通过别人的帮助和回馈才能活下去。
我无法照顾自己
对于婴儿而言,看不见妈妈的时候,就等同于妈妈消失了。他无法分辨是看不到妈妈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会内化父母和抚养人的形象及互动形式。
但当内化的不够充分,长大后的他会不清楚自己是谁,不知道怎么自我照顾。他需要父母去定义他是谁,并且不断内化父母的爱。当遇到挫折和难题时,需要更多的肯定和照顾,才能保护自己。如果一个小孩是足够有安全感有力量的,当他发现现实不能时刻满足自己的时候,他会和现实交涉以达到平衡。
足够成熟的人,不会委屈自己满足他人和这个世界交易。因为在过去的经验中,他既学会了满足自己,又学会了通过合理的交涉和调整,让世界也能满足他。
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做自己永远的主角,而不要总在别人的剧场充当配角。
相遇是缘,你的点赞是我坚持的动力。
我是心理咨询师镜心,在意别人的想法,这种现象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你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从本质上来讲,是希望能够满足自己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于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产生心理负担,一味地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舌头下,生命又有多少属于你自己呢?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祖孙两个骑驴去赶集,一开始,孙子骑在驴上,爷爷在路上走,有路人说:“呦,真是不孝的孙子,自己骑驴,爷爷一大把年纪了,还得走路”。于是,爷孙互换了位置,爷爷骑着驴,孙子在路上走。这时又有路人说:“呦,真没见过这样的老头,孩子那么小,让孩子走路,自己骑驴”。爷爷一听,赶紧把孙子也抱上驴,一起往前赶路。这时又有路人摇头感慨说:“这么瘦弱的驴,这爷孙两个都骑在上面,真是可怜啊!”,爷爷听了,就和孙子从驴身上下来,一起走路。这时,又有路人笑话他们说:“这爷孙两个真是傻啊,放着驴不骑,偏要自己走路”。爷爷很无奈,这到底让人该怎么办嘛?
这个故事很好笑,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不同的人看到了就有可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那么你要听从哪个声音的意见呢?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做错了,有人不满,我们做对了,还是有人不满,不管你认为自己多么优秀,总有人会批评你。为什么有很多明星会抑郁,甚至自杀?因为人出名了之后,不仅有更多的人喜欢他们了,还有更多的人在批评他们,当他们听到很多对自己不友善的声音,就认为自己有问题,做得不好,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改变,因为你一改变,立刻又会引发一***反对的声音。
面对大家众说纷纭的嘴巴,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镜心为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有自己的主见。我认为对的,就坚定不移地去做,去坚持,而不要在乎别人议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你,不能100%地理解你。
第二、站在更高处,看待众说是非。如果你被搅进了这个乱局中,一会听见自己被赞扬,一会听见自己被指责,就会迷失自我,那么,不妨从更高处俯视人们的评议,对我们有利的就让它化作动力;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就虚心接受吸收;无理指责、恶意中伤,毫无营养的言论,就忽略掉。总之,一切皆为我所用。
第三、让心态更淡定一些。不要别人一提出反对意见,就沉不住气了,就愤怒、激动、焦虑,而要像对待外界的天气一样,偶然刮过一阵风,下了一场雨,都是我的风景,我只淡然处之就好了。
第四、弄清楚,你为什么而活着。你的喜怒哀乐,别人是不能深切体会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个人成长、完善。你的幸福属于你,你的不幸也属于你,换言之,在人生这场戏里,你才是主角,别人都是观众,你任由别人喧宾夺主,就是放弃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主角地位,这样做是不是很不合理?
我是心理咨询师镜心,阳关心态和幸福心理的构建师,自己快乐,不如让悲伤的人一起快乐;自己幸福,不如让痛苦的人一起幸福。欢迎您关注我,和我做朋友,一起享受人生中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