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什么心理病?
很自卑的心理病,这种人大多数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想被人认可,所以才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种性格的形成于成长环境经历有关,不太容易克服,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轻,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会表现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愿意被大家认同,这样才会有安全感。
这是大众的心理,就是平常说的爱面子,活着是为别人而活。生活中经常会有此种心理,造成的从众心理。比如,网络事件一经报道,评论者众,本身自己初始的现点,在观看别人的评论后,特别是尖锐的评论后,停止了想喷的嘴。这叫保护也好,在意也好,总之是怕伤害。老婆去参加一普通朋友母亲的葬礼,在家***200元够了的礼钱,结果和另一熟人一起去,别人利索拿了300,自己也随多加了100元,不落别人,自然心中也有微词,又不是攀比,表示尊重就可以了,干吗一个比一个多?是的,现在的红白事,人情往来,为何越来越重?多是金钱惹的祸,有钱的通过钱来炫富,来显示关系的厚重,这可苦了家庭情况不太好的人了,给少礼钱怕别人说的心里。使之宁肯克苦自己,也不能输了面子。事实上,就是势利环境造成的,疲于面子的维护。母亲一农民,曾说,在农村,你有钱,别人就嫉妒你,你没钱别人就看不起你。这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人总是活的这么不潇洒,为别人而活的大众心里。
这是生活没有目标方向,自卑缺少自信的病态心理,这种人大多失去了自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改变这种现状也不难,就是的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坚定为梦想而奋斗,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 提出了人格及其变化理论,也称“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实现个体人格完整性的天生倾向和动力。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把“自我”一分为二,即“自我”和“自我概念”。
“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是客观存在的,而“自我概念”则是指一个人对他自己经验和体验的知觉和评价,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主观看法。
“自我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婴幼儿开始并无自我,与世界浑然一体,在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个体与他人的交往,特别是与重要人物的交往,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罗杰斯使用“价值条件”,这个术语来描述父母或重要他人,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方式。
他认为,人在童年期强烈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与重要他人的爱和关注。但是,父母所给予的爱和关注并不都是无条件的。当父母的爱和关注是有条件的时候,如果儿童表现出某种父母认可的行为方式,就会得到这种爱或关注;如果出现其他的行为方式,就得不到这种爱和关注。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儿童就会按照父母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定义。
例如,一个孩子中午不想午休,(睡觉),他并不瞌睡,就是想打一会儿游戏,孩子觉得这样很开心。
可妈妈一定要让他午休(睡觉),
妈妈对孩子说:“你怎么还不停下来睡觉呢?你这样让妈妈很生气,妈妈不喜欢你了!你总是让妈妈操心。”
这个时候,小孩子听到一种差评后,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让妈妈费心,他必须要按母亲的话去做,才能达到妈妈的满意。为了让妈妈不生气、不操心,不得不停下来睡觉,(孩子并没有评价母亲说的是否合理),而是把妈妈的价值观当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当然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讨好妈妈。
久而久之,母亲把自己的价值观全部灌输给了孩子,孩子把母亲的价值观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时,孩子今后的行为不再有自己的评价过程指导,而只受他人价值规范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
“价值条件化”解释了人为什么很在乎别人的看法。
当一个人的自我与自我概念一致和协调,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就能达到自我实现;相反,适应程度低的人自我与自我概念则趋向不一致和不协调,就会出现心理压抑,心理失调,异常行为,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
从来不承认自己错,不正视自己,吵架不讲理还威胁恐吓对方的人是不是有心理毛病?
这种人比较极端,自大,自以为是,生气一般只考虑自己,只想占上风,一定要吵赢,别人认错了他心里才会舒服,甚至不分是非错的,也要别人认错,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自大狂,这种人一般非常的固执己见,很容易恼羞成怒非常极端又爱面子,从不服输,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不理他不跟他吵,因为越吵他越来劲!并且生气时候说话特别伤人,只图自己心理快活
1. 为了避免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指的是当自我认知和另一种认知/信念发生冲突时,人们会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不适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比较完美化的、认为自己“不应该犯错”,那么一旦有人向ta指出错误、威胁到了他们的自我认知,他们就会自动进入防御模式。而如果承认错误会付出的财务、感情、道德风险越高,自我遭受的威胁越大,人们的防御程度会越高、会更加激烈地拒绝认错。
2. 虚***记忆成为帮凶
当***过去,我们需要回想时,大脑会依照能提升自我(self-enhancing)的方式对记忆进行加工,将一些细节拼凑在一起,变成一段符合自己观念的、像模像样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中的片段,可能是当时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道听途说、甚至凭空捏造的。
同样,当人们被指出错误时,他们的记忆也可能发生扭曲,会按照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编排这段记忆:可能会歪曲一些细节、或者重构***的顺序、或者索性将一些不利于他们的部分忘却。这些都是无意识进行的,人们不会意识到是自己有倾向地合成了这段记忆,或者他们的记忆并不够准确。
3. 我们只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
当我们从其他人那里接受一个新的讯息时,我们会将它们和自己的信念进行比对,把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认为是理性的,而将不符合我们信念的信息认为是错误的,并且觉得那些持有不同观念的人之所以会反对我们,是因为他们存在偏见、不够理性,而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信念出现了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争论中,人们很难放弃自己的立场。
4. 沉没成本太高昂
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过去做出的决策造成的、无法被取回或者改变的成本。我们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越大,我们越倾向于去维护已经做出的决策。因为一旦承认自己之前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意味着之前所有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也都成为无效的浪费。
那些很难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会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而且是一个好胜心强的人,对别人的言论其实是在意的但是ta们却不承认,对别人的对自己不好的看法一定要扭曲过来,ta们会觉得自己在别人心里是很完美的。
从来不承认自己错的人,未必有心理疾病
在我们的生活或职场中,有的人从来不认为、不承认自己错,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是正义的一方,将对方置于错的一方。而且争执或吵架时,还出言不逊,威胁恐吓对方,这样的人虽不多见,但确实存在。
单纯以这样的行为,就怀疑或给对方贴上心理有病的标签,未免偏颇、武断。
人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性格、人格特质不同,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存在差异而已,无可厚非。
提问的朋友,感觉你周围有这样的人,而且已经对你造成了一定困扰,让你很压抑、愤怒。急于摆脱、远离此人,所以认为对方疑似有心理疾病。
能理解你的苦衷,只是心理正常的人,也会偶尔有情绪、行为过激的时候。
如果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只能说明此人比较偏执,在他们 的世界里,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二元对立严重。没有灰色、过度地带,较极端。
这样的人很容易将别人视为对立面,产生敌意,时刻处于防御状态。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与人斗其乐无穷”。
如果了解他们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或许就会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
在童年时代,父母对他们忽略、缺乏关注。从来不认可、肯定他们,甚至认为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指责、批评,甚至批判他们。
让他们体会不到被重要他人(父母)认同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卑、低价值感。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赞美、表扬,但是父母认为不能轻易肯定,那样会让孩子骄傲、自负,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不利。
***用的是“鞭策法”,时常敲打孩子,让他们不至于“跑偏”。这也是“中国式家庭”的普遍做法。
孩子因为父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能力有限,就是不行,从而形成固定的认知模式。成年后,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他们也不认可自己的能力。
但是他们又极度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将这种潜意识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会将对方投射为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一旦对方颇有微词时,就会拼命[_a***_]自己是对的,希望对方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只有将对方***设为错的,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用他人衬托自己。所以才会不讲理,甚至威胁、恐吓别人,让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行为背后必有动机,当我们看到他们的动机,心理需求时,是否不再那么愤怒,感觉他们也挺不容易,委屈、无奈的。
面对这样的人,如何去做
可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1.敬而远之。
如果你与他们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可以敬而远之,不与之产生交集。
2.觉察自己。
可以觉察自己,他人是自己的镜子,你只所以讨厌对方,是否对方身上有你的影子。也就是你也有相同特质,才会如此在意对方的言行举止,主要是对你的态度,以及认可。
不接纳对方,也就是不接纳自己。先从接纳自己做起,只有真正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纳别人。
3.共情对方。
如果你必须与他们有交集,那么在沟通时,先肯定对方说的有道理,然后再讲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先感同身受对方的情绪、想法,再表达自己的认知。
不是直接否定对方,让他们产生对立、敌意感受,然后就是情绪的表达,而不是表达情绪。
总之,总认为自己是掌握真理的一方的人,即使行为表现有些过激,未必有心理疾病。最多是需要自我成长的人,希望你能找到与之相处的适宜方法,和谐共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