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人比较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呢?
其实这只是我们这个社会氛围里没有这个说法。换言之,我们不喜欢把心理问题当成是一种病。但是不管你接不接受,事实证明经常跟阔达的人交往,跟有有正能量的人谈话,跟幽默风趣的人相处。身心会赶到舒畅,人的内心自然而然就被净化。其实这就无形的疗好了我们心灵的创伤。
如果你经常跟心胸狭隘,话不投机,心里阴暗的人相处,你就会感觉人气血不畅,心生厌恶,脾气越来越差。
所以人必须时不时的整理自己的情绪,看些正能量的书籍或电影来净化心灵。
国人排斥"心理疾病",有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且不平衡,大多数人还处在关心物质生活的水平,没有精力和意识去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
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同样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的生理疾病和医疗卫生普及工作都还不健全,何况心理层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会对不了解的东西进行猜测和不合理解释。大众心理健康知识缺乏,难免会妖魔化,从早些时候的“鬼附身”,到后来的受***,都对人们对心理问题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现在很少有“鬼附身”的说法,但是人们依旧会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而***,在很多地方就是疯子。
其实,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成为心理疾病,更不能等同于***。
同生理疾病一样,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存在亚健康。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亚健康”~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对心理问题的接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是现在心理卫生服务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英美”),他们也是在经济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经历了多年的普及工作,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在此之前,他们也曾有将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等同于“疯子”“妖女”,甚至有过虐待或烧死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光彩历史。
在几十年前,国人也存在对部分生理疾病不了解而导致悲剧的例子,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所以,先填饱肚子,再关注身体健康,最后才会意识到,心理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可喜的是,现在的心理卫生普及工作已经在逐步开展,可惜的是,心理卫生工作者队伍疯狂扩张,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依旧存在巨大隐患。
心理卫生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西方晚了100多年,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严重不足,甚至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有认为是“思想问题”的;
※有认为是个人“意志力差”的;
※有认为得这种病“丢人”的(病耻感);
※更有甚者,认为是“鬼神驸体”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关。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耻感文化”,凡事在乎他人的看法与评价,这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
不是麽?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谁都会被父母亲教育: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抛弃“耻感文化”着手,真正把“他尊”转化为“自尊”,我就是我!
再者,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使公众对心理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悲剧的发生!
谢邀回答。
这跟心理学在东西方发展的历史,还有人们不同的理念、思维方式有关。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现代科学的心理学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不过心理学在西方作为一个学科产生以后,发展非常的迅猛,而且社会的认同度非常的高。
这可能跟西方人的实证的思维方式有关。
中国的先贤们很早就有对心理现象的关注,但没有对心理学的系统的研究,更没有心理学的科学实验,中国人是讲究整体的,直观的一种认识方法。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各自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世硕主张人是有善有恶的;告子则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这些观点非常的重要,也相当有深度,但是对心理学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中国的心理科学,是从民国时期从西方开始引进的,至今也没有发展得很好,所以百姓不认可,有了问题,大家宁愿去寺院烧香磕头、求神问卦。
尤为重要的是,东西方人对心理咨询的理念和认识不同。
西方人把心理咨询已经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社会性的咨询,被人踩了脚不高兴,而又无从发作,都会去找心理医生或者咨询师。
中国人会更多的讳疾忌医,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会跟***联系起来,认为非常的不光彩、不正常。有些人还会认为心理问题跟因果报应有关,认为是做了亏心事受报。
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并不处于领先地位,国民大多数也只是关心物质生活的水平,还没有意识的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其次,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国人对心理疾病这个概念存有误解,仅仅是简单的认为心理疾病只是***,抑郁症等精神类的疾病。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浅薄。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时代的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22部委,10部委文件的发布,国家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文化,国民对心理健康这一方面有了认知,也逐渐的对精神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关注。当今的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不仅要保证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国民心理健康的状况。小到中小学生,大到[_a***_],每一年龄段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随着国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心理咨询行业兴了起来。心悦灵心理相信,我国在心理健康这一行业中需要走的路很长,也很坎坷,但一定会走的很成功.
为什么古人很少有抑郁症,现在经常听到?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而非生理上的疾病,它与饮食无关,与物质生活也没有必然联系。那么古时候为何患这个病症的人少呢,因为古人的精神压力比现代人小很多。
第一:竞争没有现在激烈
古代是自然经济,男跟女织,自给自足。虽然生产效率比今天的低,但是周围的人情况差不多,所以没有攀比。
今天是市场经济,高度的社会分工。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无法赚到更多的钱。因而收入的差距会很明显,社会的歧视也会很明显,男多女少的社会,甚至还会影响婚姻。所以每一个现代人,将承受远高于古人的精神压力。
第二:古代缓慢发展,今天的人们在不断适应中生活。
周朝经历 了八百年,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古代绝大多数人不需要出远门,一辈子生活在乡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变化极小。小时候生长的环境是什么样,老的时候还是什么样。人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精神压力会很小。
而高速城市化的今天,可能几年时间,城市就变得面目全非了。昨天还在火车站排队买车票,今天已经全部换成了电子车票。三十多年前,人们以书信在交流,二十多年前,电话进入了家庭取代了信件;十多年前短信成为潮流,而今都被微信***替代。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存续了几千年的邮政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网络通信技术给取代了。
在这个变化如此迅速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去适应,精神的压力会相对古人更大!
第三:古代,学习只是少数人的事;而今天必须终身学习。
古代的社会阶层相对固化,读书科举成为鲤鱼跃龙门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但是,依然只要少数人在私塾上学,极少数的人走上了科举。而大多数人,目不识丁,小时候跟着老人学习一门手艺,一辈子就可以靠这个手艺生活。他们没有学习的压力。
而今天的人不能了,社会在高速发展,不学习就意味着被淘汰。今天的教育,已经提前到了胎教了。今天在图书馆中,还能看到满头白发的老人。为了施加压力,有了各种升学考试,制造淘汰的氛围。还会有各种职称和证书的考试,促使人们无时不在学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正在以精神压力为代价。为了缓解压力,我们可以健身、旅游和养生,这样能减少亚健康疾病的发生。
抑郁症和古人食不果腹应该是没有多大联系的,要知道在古代,凡是食不果腹的穷人,一般来讲,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经历过太高的物质享受。所以,他们对自身的生活处境、要求也不高,只要能吃饱活着便可以了。
对于这种自身要求不高、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群体,一般来讲,他们得抑郁症的机会,反而不多。
那么古代人就很少有得抑郁症的吗?这其实应该不少,至少抑郁的人不在少数,之所以没有爆出抑郁症,也是因为古代中医里面也没有“抑郁症”这个时髦词,但有个词语非常有名,在许多书上都能看到,用以形容古人最后郁闷而亡,那就是郁郁而终。
我们知道得抑郁症的人一般多伴随着失眠、愁闷,心思敏感,发展到后来脾气暴躁,容易走极端,古人的郁郁而终大多数不是指的自杀,而是因为忧郁的情结,最终导致其身体发生变化,虚弱、垮了,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结。
在历史上,记载了很多名人都是长期沉浸在抑郁当中。
李清照
比如李清照,我们看她缠绵的诗词,说她属于婉约派,但她的诗词背后,是李清照自身泣血的经历,刚开始她与前夫赵明诚情比金坚的爱情令人动容,后来遇到渣男张汝舟,最终身心具疲,顶着南宋时期的礼教压力,最终离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经历了感情上的大起大落,李清照能不抑郁?无人相伴的李清照最后郁郁而终,死在孀居的住所,晚年的诗词充满了孤寂、压抑,抑郁伴随着她直到生命的最后。
杜甫
还有就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作为诗人,他看到过九天阖闾开天阙的太平盛景,也看到了城春草木深的衰亡残破,他的一生见过盛世,见到过战乱,也看到了最终唐王朝的妥协。他那颗赤诚的心为***残破江山而流血,为底层百姓而心悸,每一首诗,都凝结着杜甫的忧郁和哀愁,长期在这种情景之下,自然会抑郁成疾。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武父名)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当初严武想杀杜甫,其中就有杜甫性格褊躁,也就是容易暴躁,这也是抑郁症的一个典型表现。
曹雪芹
还有写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少时生于繁华钟鸣鼎食之家,后来经历家破身亡,一夜之间翻天覆地变化,从繁华的顶端跌落到尘埃之际,让谁能不抑郁?
曹雪芹笔下的女子,各个让人看后既悲且叹,特别是其笔下的林黛玉,那整日捧心痛苦的模样,动不动就犯小脾气,一个问题想不通能倔上几天,这种自怨自艾的性格,也正是曹雪芹自身身体状况的一个写照。一个从富贵中走出的少年,到了而立之年难以顾家,年近半百之时又逢幼子夭亡,命运待其何其不公,这种遭遇之下,曹雪芹彻底垮了。在其最后的时刻,抑郁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在他病榻之上,向其索命。
古代名人尚且这么多多郁郁而终,那么多平常百姓,红尘之中,多少烦心之事,自然也会有不少抑郁之人,只是因为身份卑微,没有史书记载他们罢了。
以前的人可能也有抑郁症,但在过去医学不发达轻微的可能看不出来。只有到严重了发展才能看的出来。如果严重了发展成精神肌病才能看出来吧!在说那时候的人也没有太大的压力,有饭吃,有衣穿他们就知足了。今天就不一样了,青年人都要面子。房贷,车贷,工作都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压力。他们每天都会在压力中度过!时问长了就可能造成了精神抑郁!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只听说大户人家有人茶不思饭不想,可能古时候的人们生存条件更加恶劣吧。
贫苦人家,每日睁开眼睛,就得为接下来的一天打拼,还要时刻注意多囤粮食,以免饥荒来的时候比别人先撑不住……这种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是麻木的。
而且古时候阶级等级深严,一个人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确定下来了,无力挣扎,也无从挣扎,更没想过去挣扎。就像那个放牛的孩子的故事一样,放牛为了给自己娶上一个媳妇,然后生一个孩子继续放牛……
在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时代,稍有收获,就会欣喜若狂……就像寒冷中的一丁点温暖都会让人感觉幸福。
…………………………
现在呢,人们想的更多,想要更多,当心灵走的太快而身体跟不上的时候,就会经受挫折,失望……失望丁点累积,慢慢的绝望……
对任何事情都过份担心,是不是心理有病了?
对任何事情过分担心,是不是心理有病了?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过分的担心是太过在意,得与失都看的重!有人说这样的人心量小,容易过得压抑!
世界之大,形形***的人,有大大咧咧,有精明算计,有顾前不顾后,有太多太多……当然还有一种,过分担心的。
过分担心的人也分类别,有的是担心自己的得失,也有的人担心的是他人的得失,还有的是考虑双方的综合得失!
有的人天生就是这样,尽量的让手边的事情做到完美,让身边相处的人感到舒服,并且尽量不麻烦别人!
这样的人虽然过得有点辛苦,但也享受其中!每件事情因为考虑的比较周全,一般做的决定,对己对外都会满意!
性格使然,过分担心的人对待事情上不能大步向前,在社交中活动也会有一点阻碍!
有利有弊,只要无愧于心,做个好人就好!
感谢您的邀答,个人认为对任何事情都过分担心,应该不是心理有病了。可能是你的内心太过空虚,太过于将各种小事放在心里了。
你的闲暇时间应该是很多,所以才有精力各种凭空设想,往往人生想得越多,担心的事情也越多。
好多年前我遇到事情就会回家和我妈说,我差点遇到这种危险,差点遇到那种危险。我妈的回答就特别好,“差点”不就是没有发生吗?那么还不停的说有什么意义。后来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其实很多危险的事情只要没有发生就并不危险,如果我们因为这些没有发生的危险就莫名产生各种恐惧,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还曾经遇到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师傅,他在等红绿灯时给他老伴打电话,不停的强调煤气一定要关。他说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担心这件事情,有时候都彻夜不眠。这样的心情就有些过了,这种就是因为主观臆测而让自己过度恐惧了。
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所以说,有时候要适当放下心中挂碍。将心情放松,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将空虚的心灵填满。很多事情,如果靠“想”能解决的,那就多想想。如果“想”根本就解决不了,还徒增烦恼,干脆就不要去想。不如做些其他事情,让自己充实起来。
内心也不要去怕,如果真的遇到难事了,就只能去面对、解决了。很多事,真的是怎么“怕”都解决不了的。所以很多“怕”真的是自己为自己设的心障。
平日要少看少接触那些让你产生恐惧的事物,多看些阳光美好的事物,让内心有阳光照射进来,将思想中久封的阴霾都一扫而空。经常去阳光下走走,登山远眺,望江观海,感鸟语花香,沐浴自然的明媚春光,远离那些让你心情不愉快的人。天长日久,你的心情自然明朗轻快,就会放下很多纠结于内心的困惑,就会发现曾经日夜备受煎熬,经常担忧恐惧的自己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一个内心坚强,能够勇敢面对人生的自己了。
还有就是多读一些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书籍,好多生命的力量真的是从好书中能找到答案的。要相信,墨香也是一种心灵的智慧。
当然,也要增强自身防范各种危险的能力!
希望这篇小文能够帮到你一点点。祝幸福、快乐!
母亲说,她要把鸡窝鼓捣一下,我说,为什么呢?她说:我怀疑里面住下了黄鼠狼。鸡窝就在东边的院墙角下,那里有一片十五平米的紫罗兰花丛,紫罗兰代表着哀伤。母亲说要鼓捣一下鸡窝时,我们正在吃晚饭,大哥大嫂,二哥二嫂都在,听了母亲的话,二嫂说:您把紫罗兰花丛全鼓捣一下吧,那里面住着很多吃鸡的野鼠哩,整天疑神疑鬼的。大嫂瞪了一眼二嫂。二嫂一拍桌子,说:不是吗?整天担心这但心那,担心我儿子掉进门前的水塘里,担心山上有狼,会叼走小孩……母亲长长唉了一声,接着便去鼓捣鸡窝了。母亲已经七十岁,是不是岁数大了,操起心来担起心来越加失控了呢?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们年少,她是操碎了心,担不完的心,某日,我在惨淡的月光下,对着哀伤的紫罗兰说:爸爸,您为什么早早就走了?为什么把这千斤重担扔下,扔给我的母亲,扔给一双瘦弱的肩臂呢?她要担心多少操心多少事哟,有时过度的担心,真会累出病来的,对身体会有什么好处呢?
谢邀!
对任何事情都过份担心,我认为是心理有问题的,不一定是有病。因为这表现出你对周边的人和事都很在意,在意这事自己办不办得好,为什么同一件事人家是那样处理,跟我不一样;在意朋友、同事会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好的看法,他们是不是真正关心自己还是只是表面的客套。这些场景都表明你过于焦虑,焦虑是一种精神上的压抑,无关于心理。
现在年轻人在社会的生存压力非常大,平辈同龄人之间的社会起步差距越来越小。同时技术与经验的提升也不在像上个世纪那样快速,因为科技技术的发展必须导致人们某些常规能力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人会变得焦虑不安,表现在外的现象是,时刻担心自己被取代,担心自己的明天在哪里,未来是怎么样的。
大多数人都会跟你说放松,那么,怎样放松呢?或者说是放而不松,我的建议是学习新技能,巩固老技能,一个技能赋身的人会让你有十自信,有了自信,你会发现对待身边的事物可以很轻松的理解和驾驭,这个时候又有什么好担心和焦虑的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