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为什么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使用的,因为它有很多不良反应,还有用药禁忌需要专业的医生 指导老百姓用药,这样增加老百姓的用药安全, 非处方药是临床验证,比较安全,有效,副作用小,老百姓可以自己选购,或者在药师的指导下使用,总体来说就是为了老百姓的用药安全,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药品,为了老百姓的健康!
非处方药是指由***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因此,非处方药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简称OTC。其特点是安全、有效、方便、质量稳定。
非处方药主要包括感冒药、止咳药、镇痛药、助消化药、抗胃酸药、维生素类、驱虫药、滋补药、通便药、外用药、避孕药、护肤药等。被列入非处方药的药物,一般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考察,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便于贮存等优点。
从严格意义上讲,某种药物被批准为非处方药,只是获得了非处方药的身份,经法规许可放宽其出售和使用的自由度。事实上,许多药物既有处方药身份,又有非处方药身份。非处方药制定实施后,每隔3~5年进行一次再评价,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确保O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品分类管理是根据药品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证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管理。非处方药又进一步根据安全程度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前者安全性相对较低,后者安全性相对较高。非处方药的包装上有椭圆形的OTC标志,甲类为橙红色椭圆形底阴文,乙类为墨绿色椭圆形底阴文。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方便大众用药。
药物的基本要求无非六个字:安全、有效、可及。
可及性更多是说合理药价、药物充足等方面。这个抛开先不讲。只从安全、有效来说为什么要区分处方药、非处方药。
首先从安全性考虑。
所谓“是药三分毒”,不同药品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各不相同,甚至有致畸、致癌等风险。举个例子:癌症时使用的化疗药,常常伴有恶心、呕吐、脱发、器官损伤等明显的副作用。而且什么时期用什么化疗药,用量多少,也是得专业医生根据病程判断得出结论的。一旦用法用量没把握好,随时反过来危害病人。一般人没有专业的医药知识,根本不知道如何选择。这种药当然得是经过专业医生研判写下处方才能使用的药品,因此为处方药。
而非处方药则相对安全、简单。普通人有个感冒、咳嗽,症状简单明显,该吃点什么药自己心里都清楚,往往能根据常识直接去药店购买。并且非处方药的安全性更高,及时不小心吃多两颗药,对身体影响也不是很大。
另外值得一说,即使是非处方药也会根据安全性分为甲类非处方药(红色OTC)、乙类非处方药(绿色OTC)。乙类比甲类更安全。
再从有效性考虑。
俗话说“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发挥药品最大作用。对于病情复杂多样,药物用法用量讲究、甚至需要联合用药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医生的综合判断开药才能发挥最大疗效,而这些药就是处方药。
对于简单的常见疾病,如感冒、发烧,非处方药就能发挥疗效,普通人只需要根据药品说明书指导就能合理有效的治愈,不需要到医院。因此这些就是非处方药。
处方药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医生开具处方才能拿到。其用法用量有严格的限制,有一定副作用,不当服用或者滥用会造成一定的后果。非处方药是患者可以任意购买的。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一方面可以让患者可以不必什么药都去开处方。也规范了一些药物的使用行为,减少危害发生。
为了安全用药、方便用药,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对药品进行了分类管理。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从此,在我国的各个零售药店,都对药品进行了分类管理和销售。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定义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1、先说一下区别吧:
简单地说,处方药是需要凭借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而非处方药则不需要,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时随处购买,虽然看起来有些麻烦,但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您的用药安全,这是对您的负责。
- 从安全角度来说,非处方药更安全,副作用更小,而处方药则不同,随便服用处方药,不但治不好病,还容易带来新的伤害。
2、知道了区别,再来看一下它们的具体定义吧:
处方药:是必须凭借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生开出的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 非处方药:不需要医师的处方,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这两类药品的安全性是有所区别的,对于处方药,一定不要乱买、乱用。
虽然对药品进行了分类,但是它们的疗效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有些人会认为,处方药的疗效会更好,非处方药的疗效会差一些,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每种药品都治疗针对的病症,并无好坏之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很早以前,药品都是处方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必须由医师开具处方才能购买,当然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我国对药品的管理还是比较“宽松”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百姓更方便地用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才将一些相对比较安全、副作用比较小的药品划分出来,也就是非处方药,并且规定,百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购买和使用。而我国,到了1999年才开始正式出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从2000年才开始正式全国实施。
另外,大家还要知道,非处方药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每隔3--5年,相关部门还要进行一次再评价,推陈出新、优胜劣汰,来确保非处方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如何安全用药、正确用药?
首先说一下现在人们普遍存在的用药误区:
随意地购买、服用药品:当然了,不得不说有些药店的不负责任,随意出售处方药。
- 随意地增减剂量:
- 随意地停、用药品:觉得病轻了就停药,觉得严重了就再开始吃。
- 药物的依赖性: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老人们,一累了就吃两片止疼片,这样的确能***神经,减缓疲劳感,但殊不知,这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 有病就吃抗生素:无论什么毛病,不舒服了,先来两片“消炎药”,而大多数消炎药指的都是抗生素。
这里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以上的服药方法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非处方药可以自行购买和服用,而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另外,所有的药品必须按医嘱或说明书服用,不得自行更改剂量!
总之,药品进行分类管理是为了大家更方便、更安全地服用,既然有分类,那么就按制度服药吧。再告诉大家一件事,在美国,无论你有多少钱、地位有多高,没有处方,是绝对买不到处方药的。
号称喝断片,该不该相信?
什么叫喝“断片”?曾经介绍过,酒精是一种***剂,能***大脑。酒精是一种脂溶性液体,它可以自由穿透血液和大脑之间的保护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直接造成损伤,且这种损伤可以通过多种神经递质系统来实现。它会先关闭大脑的抑制功能,于是微醺的人会显得更兴奋;接下来,当大脑承受不住酒精***时,就会短暂休息。再多喝一些,大脑就只好暂时进入一个长时间休息的状态了。
人体就像一台录像机,正常情况下,录像机的所有功能都在开动状态,人的所闻所见统统被记到脑子里,这就是记忆功能。喝酒喝到一定程度,大脑中掌管记忆的重要部分——颞叶的功能被酒精麻痹后,就变成一台只会取景而不会录制的录像机,醉酒者的见闻暂时都不再被大脑记录了。
也就是说,这是酒精对人体造成的记忆损害。
喝酒喝到断片,[_a***_]上称为“酒后失忆”,属谵妄综合征。
既然是“综合征”,也就是说,患者表现不仅仅在记忆方面,而在其他方面也会有症状出现,比如意识混乱、认知紊乱、言行缺乏系统性等,多项生理反应表现,其实都可以从多参量心理测试上体现出来。
醉酒后,一个人如果当时真的喝“断片”了,首当其冲会表现出觉醒度改变,生理节律会有紊乱,并且在短期内会有甲酸中毒的表现等。
所以,“断片”其实是不能***装的,只是普通人没有这方面的医学知识,无法看出来而已,而对于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尤其是神经内科的医师,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喝“断片”,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
号称喝断片,应该相信有这回事。
在我三十六岁前,多次喝酒醉了,也没有出现过断片。所以那时我不相信喝酒能断片。
那时我的邻居有天中午喝醉了,一下午追着他的同事,骂人家,弄得人家哭笑不得。第二天那个同事问他,为什么要骂我?他说到现在想不起来,断片了。当时我也不相信,好酒醉人不醉心,邻居骂人家无非报仇而已。但他和那个同事还非常的好,真的没有怨恨和疙瘩。
后来我醉了一次,真的断片了,那时我三十六岁。一天下午,单位有事非教我去办。办完事之后碰见了个老同学,被他拉着去他家喝酒了,结果喝到我酒量一半的时候,可能是喝酒前,我有些饿,后面就断片了,喝了多少酒,不知道,吃的什么饭,不知道,当时说的什么话,不知道,走哪条路,不知道,怎么回的家,不知道……到现在不知道!
不完全可信,看个人反应和表现!
***装喝酒断片,发酒疯!
事情的起因是上个月的17号晚上,周某某摔了一跤,头部摔破了,同伴担心他有生命危险,便将他送到了医院抢救室,当时抢救室床位已经全部满了。
这群护送的人要求立即给朋友安排床位,言辞激烈,过程中有人又对着仪器设备敲砸,并推翻了电脑。另外一名男子则抓起衣服和一个药盒扔向服务台内的护士。
最激烈的一幕是,其中一名男子突然走出门,在门口捡到一个杯子,操起来返回室内,跳起来对着一名男医生头部就砸了下去,致使男医生头部受伤流血。
这杂碎说得我们都没喝过酒似的。如果是喝断片了的人,酒精的***下你还有力气***?早TM不知道在哪条街边臭水沟里睡着啦!能***者一定还有意识存在的。
在第二天清醒后,当被宣布***取刑事拘留措施时,其中一名男子当场表示,自己完全记不清做了什么,“要是清醒的话,打死我也不会这么干的!”
这个不能当借口,就像吸du后虚幻状态下犯罪 一样需要负刑事责任!
真正的喝酒断片
酒精是一种脂溶性物质,这让它可以自由穿透血液和大脑之间的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而这种损伤可以通过多种神经递质系统来实现。
大量的酒精,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被快速摄入,可能导致一个短时间内部分或全部的记忆缺失。大脑无法对周围的环境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很容易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曾经有一篇《醉酒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的文章引用了美国心理学会的《变态心理学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报告指出,“我喝醉了”,也许并不能作为不负责任的借口。
在限制酒驾的浓度下,醉酒的人和清醒的人一样,都拥有一定判断是非和感到内疚的能力。 再次劝告喝酒人:你喝酒是你的自由,没人干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