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忐忑不安,是不是意味着有事要发生?
如果有持续的心慌、眩晕感、莫名的烦躁不安,在排除了高血压,心率不齐,之后可以归结为直觉导致的情绪波动。
也可以解释成“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这是人的第六感,在提醒机体,注意意外事件。
当然,你提供的信息也不尽充分,究竟是“总觉得忐忑不安”,还是偶尔的情绪体验。另外,你的心脏是否健康?
我的直觉是,你想知道内心的不安是不是老天给你的某种征兆?我不研究玄学。
从临床上观察,如果你总是觉得忐忑不安,可考虑焦虑症。一般而言,焦虑症的主要情绪体验是,提心吊胆,而且这种体验指向未来,而你所担心的事情几乎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想象与现实不对称”。如古人所说的杞人忧天。
心身本来一体,你的焦虑,会同时伴有植物功能混乱,经常性的躯体不适感。
2.自愈的路径
虽然药物被广泛应用,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很是重要。
建议你能直面你最近最为担心的事情,梳理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事其实不可能发生。
建议你分散你的注意力,多参加团体性的健身活动,减少宅居的时光。
建议你及时跟亲友说出你的担心,一起分析一起排除。
祝天高云淡,神清气爽。
正史中有玄学的有关记载吗?是真的有那么玄吗?
玄学有大致两种说法,一种是道家学说,就是《易经》、《道德经》、《庄子》及衍生作品和学说。
另一种其实就是谶纬学,(chèn wěi 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在古代就有人专门研究这个,主要用途就是大到预测王朝命运、解释天人感应、各种祥瑞,小到普通百姓的气运财报,生老病死无所不包。
东汉时期,儒生一般把儒学经典称为“外学”,而把谶纬称为“内学”,在官方太学中有专门教授“内学”的大儒。
下面以史为鉴先说一个玄学小故事,再举一个三国时期最牛的“内学”大家,也是汉末三国两晋有记载活的最长寿的一位大家:张臶!(jian)
一,占卜晋代只能延续一代的神预言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位后就逼迫曹奂禅让,取代曹魏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晋武帝。
晋武帝在登基后,很开心的在大典上要向上天占卜一下晋代能延续多少代。结果太史又是祭祀上天,又是摆弄占卜的草和龟壳,算了半天,结果竟然是个【一】。
于是司马炎又惊又怒,群臣大惊失色,谁都不敢发言。这时,侍中裴楷赶紧出来打圆场说道:“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
晋武帝一听,这个解释勉强接受,群臣都赞叹而且佩服裴楷会说话。 大家后来就把这事忘了。
等到晋武帝死后,传位于***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果然引发八王之乱,西晋传到第二世就不行了,只能逃到江东去苟延残喘,建立了东晋。
可以说算的非常准了。
二,三国两晋时期活的最长的***
张臶,字子明,钜鹿人,生于公元136年,当时还是汉顺帝时期。
张臶一生历经了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汉灵帝,汉少帝,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魏少帝等十位皇帝,活了足足105岁,差一点就可以看到晋朝取代魏朝,搁到如今也是长寿之人。
张臶年轻的时候就在朝廷太学里学习,他的同学们学成之后都是出仕当官主政一方,而张臶学成后就直接回家隐居去了。因为别的人学的都是“外学”而张臶学的是内学。
张臶一直在家乡隐居,天下大乱时袁绍四处招贤纳士,于是想请张臶出山,结果张臶(估计知道袁绍不成器)带着门徒跑到上党去了。
袁绍侄子高干也想请他指教,也不去,带着门徒跑到常山去了。
后来曹操干掉了袁绍、高干,成为丞相也想请张臶出山,张臶也没有答应。
因为张臶哪家诸侯的队伍都不参与,而且学的是正统的太学内学,同时期文人没有人不说他好话的。
魏明帝曹睿的时候,张掖郡黑河(玄川)的汹涌波涛中出现了灵龟宝石背负的图像,图像有麟凤龙马,形状鲜明。
当地把此事当做祥瑞上报,当时的太史令高堂隆解释道:这预示着大魏的吉祥命运。!曹睿大喜,就把此事颁告天下。
有一个县令和张臶关系很好,就把诏书带上去请教张臶,张臶秘密地对县令于绰说:"神明只预言未来,而不追述以往。先用祯祥之兆预告未来,然后兴盛还是衰落才会随之而来。汉朝灭亡已久,曹魏已得天下,还追述什么兴废之兆呢?这块宝石今天的变异,只是将来之吉祥的征兆。"
后来司马氏果然取代了曹魏。
在魏少帝曹芳正始元年的时候,一只戴胜鸟在张家门口做窝。张臶掐指一算,对***们说,这个预示着大凶的征兆,我怕是要死了。 于是张臶抓紧时间弹琴吟诗,安排后事,十来天之后张臶寿终正寝,终年一百零五岁,可以说是三国乱世之中获得最长的人了。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呢,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感谢@头条家的史先生 邀请。
不知道史先生所问“玄学”是否还有他指。如果就是通常所说的“玄学”,可以解答如下——
第一,玄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玄学,其概念类似于形而上学——也就是类似于哲学。20世纪20年代,国内曾有著名的“人生观论战”,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丁文江;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张君劢和***,他俩主张“人生观问题只能由玄学来解决”。
狭义的玄学,则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学说,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向秀、郭象、裴頠、张湛等等。“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也牵涉其中。
第二,关于狭义玄学,史籍多有记载,《晋书》、《宋书》、《新唐书》等皆有记述。至于本题所问“真有那么玄吗?”咱们后面再讲。
“玄学”名称的由来。
关于狭义“玄学”,国内外的看法是一致的——即指中国魏晋时代(220-420),依托“三玄”——《老子》、《庄子》、《周易》,进而宣传自己思想主张的哲学思潮,因之被称为玄学。
特别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于官学立老庄之学,称之为玄学,使其有了官方背景。
玄学最主要的内在思想特点,是以老庄学说揉和儒家经义,从而代替两汉经学。 而其最主要的外在表达特点,是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
老子曾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被看作是对道家学说的最高概括。
玄学,倡“玄教(道家理论)”,探“玄理”,析“玄义”,思“玄悟”,成“玄风”——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不叫“玄学”,还真无以其他名谓可附加。
玄学的主要流派。
玄学家,大都是魏晋时的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嵇康是比较早的一员,他主张毁弃两汉时兴的“礼法”,但受到大多数玄学家的反对。嵇康写了很漂亮的《难自然好学论》等文章。大概司马懿觉得他是个捣乱的家伙,借口不孝,把嵇康杀了。
从玄学的主要流派说——
先是何晏写了《道德论》;王弼为《老》、《易》做注。他两个,是“贵无”派的代表,认为***纲常的“名教”出于自然,一切存在物(有)由“无”产生,“无”为根本。
其后,向秀、郭象反对“无”中生“有”,主张万物“自生”、“独化”,但也认为名教与自然一致。
然后是裴頠,写了《崇有论》一书,坚决反对“贵无”主张,强调“无”不能生“有”,认为名教天经地义。
玄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玄学出现有其必然性——
第一,两汉经学,逐渐谶纬化、神学化,失去了生命力,走向式微。在这种情况下,道家学说兴盛,是大概率***。
第二,因为儒家经学从前汉开始,已经红火了数百年,完全改弦更张是成本很高的事情。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包括司马懿杀何晏、夏侯玄,大约都与他们的思想过于激进,并被冠以有违纲常有关。所以,后来的玄学,更加***取了似乎远离朝政时事的“清谈”模式。而且,大多走了儒道融合的道路。
第三,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在不断进化的。玄学,着重探讨现象世界背后更根本的本体,而且***用了更为思辨的方式,标志着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大大前进了一步。
玄学“真的很玄吗”。
史先生问到了这件事,回答只能说——是,也不是。 说“不是”,因为玄学家们探讨的还是现实世界的哲学问题。说“是”,则是其内容和形式,又都局限于象牙塔中。
后世,包括现在,都在讲一个词——“清谈误国”,一般指的就是玄学。何晏被尊为“清谈”的鼻祖,主要是各种概念“玄之又玄”。
前面说到了,玄学讲“玄教”、“玄理”、“玄义”、“玄悟”、“玄风”,等等。其实还有“玄纲”、“玄照”、“玄感”、“玄旷”、“玄韵”、“玄览”、“玄䜩”、“玄胜”、“玄术”,等等,不一而足。
而且,玄学家们自视清高,顾弄玄虚,其实骨子里,是不敢深涉时事的“怕怕”心理作祟。
远离社会的哲学,笃定是没有足够生命力的。 东晋以后,玄学逐渐衰微。当然,其对经学的影响长时间存在。特别是,其也影响到了佛学。张湛写了《列子注》一书,用玄学的理念解释佛学,这导致了后来的儒道释合一——中国的思辨思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要说的是,鲁迅先生有一堂极其精彩的讲演课,题目叫《魏晋文风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收录于《而已集》中。曾有幸请教过鲁迅研究的大家,询问这是调侃文章还是严肃学术。获答曰:当然是极其严谨的学术文章,但也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深意。有意者,不妨找来读一读,非常有益于对“玄学”的了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