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会发生炸营?
有一个旧新闻,2010年4月23日上午8时许,甘肃省陇西一小学68名学生突然“集体中毒”,大多数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晕、四肢无力、腹疼、视力不清等症状,有小孩子说自己闻到了浓烈的农药味。
结果呢,这个学校是农村小学嘛,孩子们家就在附近,都是回家吃饭,学校根本就没有食堂,排除了食物中毒。学校也没有开水房等什么集体喝水的设施,学生们基本是自己带水,或者根本不喝水。
其时,是阳历四月份,农历三月份,残冬的季节呢,田地中连农活也没有,自然也没有人施用农药了。
最后,把学生们拉到了兰州,医院中一个个检查下来,一个中毒的也没有,全部好好的回去继续上课了。
官员教师,媒体记者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去求助了大学的教授们,于是教授们给了这么一个名词——群体性癔病症发作。
老百姓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撞邪”了。
其实不是,哪有什么“邪魔外道”!只是一种神经紧张引发的“歇斯底里”发作而已。
什么叫做“歇斯底里”呢?
过度***导致的情绪失常也!而,炸营就是军队中一大群士兵一起“歇斯底里”了。
古代的军营中都是些什么人?说实话,古代的军队里面,正常人占据少数,所谓“好男不当兵”,社会边缘人很多的。这些人的精神状态一般不算好。为了管控住这些人,古代的军法很严酷的,真的是动辄就杀头,如此一来,就算不打仗,野外宿营而已,军人们的神经也是高度紧张的。
最重要的一点,士兵们消息是蔽塞的,因为军法的严酷,士兵们一般不敢乱***打听,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工干部去宣传,就是说,士兵们虽然身处战场却对身周的战场情况一无所知。可是,每一个人都长着嘴巴,竖着耳朵打听一切情报呢,毕竟战争胜败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呢!于是谣言遍地。
这里就可以回答古代军队为什么炸营了:
千万个精神高度紧张的人,其中有不少神经不太正常的社会边缘人,虽然身处千万的人群之中,各种消息却是蔽塞的,下一秒是生还是死一无所知,听天由命,然后,各种消息还满天飞,只要有一个受不住压力神经了,歇斯底里的一声喊,能不炸营吗?
这就导致有时候,明明是战胜的一方也会互相惊扰而炸营。比如李自成打开封的时候,山东总兵刘泽清奉命增援,在黄河南岸与李自成激战了两天,成功的拿下来黄河渡口之外,击溃了李自成,但是,第二天晚上,刘泽清的部队“莫名其妙”的就炸营了,不得不放弃了渡口,退回了河北,让李自成捡了一个大便宜。
是的,从来的炸营都是“莫名其妙”,不知其所来,不知何所去。有经验的将领一般都是不去“处理”,因为要是每次炸营都要大张旗鼓的处理***的话,炸营只会越来越多,因为士兵们的恐惧越来越多呀。
比如汉朝的周亚夫,汉文帝不持将令也进不去他的军营。军队纪律不可谓不严密了吧,然而《汉书》中也记载了“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账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
《汉书》这一记载可以看出,炸营这种事情,周亚夫已经见怪不怪了,处理起来应该有一套既定程序的,所以不用他这个最高军官去过问。
在古代,军队炸营是常见现象,不论其军队是否军纪涣散,纪律严明,管理有序的军队也炸营。当然了,管理不善的军队炸营起来动静比较大,有时候甚至压制不住而导致军事行动失败。
像周亚夫纪录严明的军队炸营起来基本就是小范围处理了,干扰不到军队行动的。
炸营就是在两军对垒时,突然而来的崩溃。我先说几个明末的例子,再谈谈炸营的原因。
例一,崇祯十四年八月的松锦会战。
洪承畴率领八镇十三万明军,皇太极亲自率领八旗主力和朝鲜、蒙古援军,在锦州、松山一带决战。
皇太极截断明军的粮道,松山的粮草只够几日食用,洪承畴决定破釜沉舟,全力出击,速战速决。但各位总兵官认为应该向宁远方向退却。洪承畴大怒,认为一旦退军,一切不可收拾,而拼死一战,还有一线生机。所以决定第二天兵分两路,与清军决战。
当天夜里,总兵官王朴、吴三桂率先带兵奔逃,其他明军各部立刻跟随。清军趁势掩杀,处处截杀。明军完全崩溃,自相蹂践,炸了营。
那个悲惨的夜晚,洪承畴对局面失去控制,但还是放手一搏,留下少数兵力守卫松山,剩余军马冲击清军,结果遇挫。
那一战,十三万明军中只有曹变蛟、王廷臣率领的一万多人跟随洪承畴进入松山,五万将士被杀,其余奔散,损失惨重。
例二,崇祯十五年五月,在第三次开封围城战期间,发生了著名的朱仙镇会战。
明军方面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对外号称四十万,由丁启睿、杨文岳两位督师和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几位总兵官率领,左良玉的人马是其主力。农民军方面,李自成、罗汝才率领的人马号称一百万。
《豫变纪略》记载,双方激战多日,死伤惨重。官兵缺粮、断水,各部之间矛盾重重。李自成方面的形势也不好,已经开始谋划撤兵。
转折点出现在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督师丁启睿下令第二天决战,左良玉反对。当天夜里二鼓时分,左良玉率先向襄阳方面撤退,他的部下鼓噪奔突,冲向其他明军的营地,顺***夺骡马。
各营明军不知什么状况,争相逃走,顿时一片混乱,也就是炸了营。凌晨时分,农民军大队人马顺势掩杀,同时预先派出大量人员,在左良玉必经之地挖出大沟,宽和深各约五米,长约百里。
左良玉的军队被截断去路,后有追兵,顿时大乱,互相践踏。左良玉聪明反被聪明误,精锐部队损失大半,元气大伤。官军整体损失惨重。
例三,崇祯十六年九月的郏县之战
孙传庭率领明军迎战李自成,正赶上雨季,明军粮草不继,将士们饿着肚皮进军。而农民军深沟高垒,不肯主动出战,同时派出轻骑,绕到汝州一带抄袭官军的粮道。
九月十七日,汝州的官军发生兵变,谣言四起,《豫变纪略》中记载,九月十七日的夜里官军崩溃,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各自奔逃,各营之间产生连锁反应。李自成全力追击,官军一天之内奔出了几百里。
上面的三例,都是一夜之间的崩溃,都能归入炸营,其中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将士们士气低落,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发生炸营。前面三例中,都是大敌当前,松锦大战和郏县会战中,明军都有粮草的危机,朱仙镇的明军也有缺粮、断水的问题,而且三例当中,高层指控之间严重分歧,很容易引发崩溃。
第二,是在形势混沌不明,信息传递不畅的情况下。前面三例的炸营都发生在夜晚,士兵来源不同,分属不同的将官,居住不同的营地,互相之间沟通不畅。一有异动,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军纪不严的那部分最先奔逃,然后恐慌情绪快速传染。
第三,有序的行动往往引发无序的炸营。松锦大战中,王朴、吴三桂率先南撤,是有***的。左良玉在朱仙镇率先撤离,也是有预谋的。但是,他们的有序运动却给友军带来困惑和疑惑,引发混乱。这种混乱反过来冲击了那些有序的行动,加上对手的冲击,导致无法挽回的混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炸营,也叫作惊营。
说通俗点,就是全营(宿营地)因为某些因素的触发,突然出现盲目的集体行动。
最常见的就是,突然全营官兵逃离营地。
这主要出现在高度紧张的军队,尤其是是训练不佳、士气低落或者濒临失败的军队。
萨沙知道的炸营也不少。
其一,元末蒙古探马赤军
元朝地方的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探马赤军。
这是以蒙古人为核心,编组大量其他民族精锐士兵的军队,平时用于镇守帝国的各省,镇压地方民变。
搞笑的是,探马赤军腐化速度极快。
到了元末,探马赤军几乎不能作战。
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曾集中3万探马赤军,在沙河一线对付红巾军。
谁知道,红巾军还仅仅派了小股部队夜间骚扰,探马赤军就全军大乱。
该军官兵长久不作战,和普通农民军区别不大。
官兵误以为红巾军主力趁夜杀来,军营震动。
一个士兵先逃,带动同营帐其他几十名士兵一起逃,随后其他营帐士兵也跟着逃。
最终,全军无故奔逃,都以为主帅下达撤退命令,只是自己没有受到。
主帅也先帖木儿跑的比其他人都快。
第二天,红巾军惊讶的发现,当面3万探马赤军不见踪影,丢下堆积如山的辎重。也先帖木儿在后方收拢残部,仅剩数千人。
3万探马赤军,一次炸营就自我毁灭了。
其二,清军炸营。
太平军起兵初期,虽多次击败清军,然而在广西的军队只有二三千人。
然而太平军以客家人为主,凶悍好战,敢打敢杀。况且当时他们已经是叛逆,投降也是死罪。
所以在1851年,太平军和清军大将乌兰泰决战,地点广西象州的中平镇附近。
乌兰泰麾下主要是驻守贵州的绿营士兵。
这些士兵久不操练,毫无作战能力。因薪水微薄,他们平时多***给人打工,甚至做奴仆,也毫无战斗意识。
此次出征之时,一些绿营士兵不愿意送死,花钱雇佣当地流氓无赖充数。
这些流氓当然不愿意打仗,寻找一切机会逃走。
于是,双方刚一接触,6月10日太平军在凌晨开始攻击。由于清军有炮兵,太平军在正面射击,派出一股部队从侧面突袭清军炮兵营地。
结果,7个太平军战士刚刚冲入炮兵阵地,这里绿营兵不敢搏斗,一哄而散。
炮兵跑了,步兵也趁机跟着跑,中路看到侧翼跑了,也迅速逃跑。
最终,区区7个太平军战士一次突袭,整个营地清军1000多人就全跑了。
太平洋立即尾随追击,抓住跑得慢的清军奋力砍杀,清军更是大溃。
事后,乌兰泰在奏折中写到:“奴才在山下看的甚真,仅止七贼。以一千兵不及七贼,突出情理之外”“查共阵亡大小官员十五员,……共阵亡额外马步兵丁二百四十二名,广州驻防旗兵七名,受伤官兵四十四名”
看看,清军绿营兵就这种德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2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