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常见疾病,朱偳症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huangp1489 2024-08-06 18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1. 如果现地球仅剩下一男一女(可生育),那人类还能繁衍下去吗?或者至少多少人才能够?

如果现地球仅剩下一男一女(可生育),那人类还能繁衍下去吗?或者至少多少人才能够?

只剩一对可生育个体目前所知都是失败的!最近的例子就是斑鳖和北方白犀牛

先说斑鳖。一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认识到斑鳖是一个独立的有效种。一直到2008年,国内的斑鳖一只只死去之后,我们才开启斑鳖拯救***。终于,最后两只活着的斑鳖凑到了一起,所幸正好是一雌一雄。然而十年的努力只开花不结果不说,最后一次的人工授精还要了雌性斑鳖的命,靠两个个体拯救一个物种的奇迹,戛然而止!

中国最后一只雌性斑鳖,在人工授精后死亡~

再说北方白犀牛!2018年3月份,最后一头雄性白犀牛“苏丹”(Sudan),被实施安乐死;世界上只剩下“娜金”(Najin)和“法图”(Fatu)这两头最后的雌性北方白犀牛,而且遗憾的是,作为“苏丹”的女儿和孙女,“娜金”和“法图”也都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这样的现状表明,北方白犀牛这一亚种,距离彻底消失,咫尺之遥!

朱鹮常见疾病,朱偳症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全球最后一只北方白犀牛“苏丹”被实施安乐死,该物种在自然界视同灭绝~

当然,对于这两个物种,人类还没有彻底放弃努力。关于斑鳖,据说越南还有两个成活个体,雌雄未知;关于北方白犀牛,之前冷冻过***,2019年8月22日,又从“娜金”和“法图”身上成功取下了10枚卵子。未来,寄希望于南方白犀牛的***,纯种北方白犀牛,还是可能问世的!

成功取卵前的“法图”~

但只剩下两对可生育个体,会怎么样呢?这倒是有成功案例的!

那就是朱鹮!生命自我突破能力,令人“惊悚”!日本将朱鹮奉为圣鸟,也没有延续上日本朱鹮的血脉,甚至最后一只日本本土朱鹮是在圈养状态下怒飞撞栏自杀而亡。

但在我们中国,陕西洋县发现的那七只野生朱鹮,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虽然七只个体当中,仅有两对筑巢孵化,但在半人工半自然的繁育策略下,人类和朱鹮共同完成了载入史册的壮举!由最初的7只,到2019年的3000多只野外个体,我们生生将朱鹮,从灭绝的边缘给拽了回来!

日本方制作的朱鹮栖息地及分布状况~

那人类至少得有多少人才可以繁衍下去呢?

据信,大约5万多年前,因为一次超级火山的喷发,智人群体曾经剧烈下降到只有3000多人,而且这3000多个个体,还不是聚拢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人类,可能就是几十人、几十人分成过若干个小团体,并熬过了那段距离灭绝最近的至暗时刻。

理论上其实也要求至少得有50个个体,才能避免一个物种近交衰退。这就是生物遗传上的“50/500法则”,50个个体保证物种勉强维持不衰退,500个个体才能保证该物种长期发展繁衍,而且雌雄比例上,还得在3:1之上为最佳。

满足不了“50/500法则”会怎么样呢?

会造成遗传多样性过低,从而无法突破“奠基者效应”和“瓶颈效应”。前者是指脱离大群体而独立进行繁衍的小群体,因数量太少而形成近亲婚配,从而导致缺陷基因不断累积而灭亡;后者是指,自然灾害(地震、火山或海啸)随机杀死了大部分个体,留下的幸存者过少,而导致遗传多样性消失。

"死亡"华尔兹—亨廷顿舞蹈症,就是原发欧洲,却在委内瑞拉一个渔村建立起世系的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是“奠基者效应”所导致的孤立遗传性疾病的经典案例!

缺乏遗传多样性,除了会导致基因得不到更新,以及缺陷基因不断累积之外,还会使得物种抗风险能力断崖式下降。比如瘟疫来临,只杀死携带特定基因的人群,所以群体越小,能免疫该瘟疫的个体数就越趋向于零,从而无法保证物种的长期生存繁衍。

就有一小部分人,HIV抗体阳性却能够在长期不使用抗病毒药物情况控制HIV感染的进展而不发展成为艾滋病,这类人被称为HIV精英控制者,在北欧分布最为集中~

综上,你觉得只有一对男女,可能吗?!

可以的,虽然说在自然界中动物数量少于50就基本灭绝了。但是没有认为干预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生存医疗教育等条件下,可以生育10人以上,其实现在50,60岁左右的人兄弟姐妹10人左右的,其实有很多。近亲生育可能出现缺陷的人,但不是百分百,而且就算两个有缺陷的人,也不是百分百生育有缺陷的人。剩下就是***和***道德的问题。所以理论上可以延续的

对于***繁殖的物种,只剩一公一母是无法保证种群繁衍的,近年来有北方白犀牛等物种灭绝,而在灭绝前都曾至少留下雌雄各一头,但是仍然无法保证种群的延。

北方白犀牛在2016年被宣布灭绝,在2009年的时候还剩下3头,一只已进入暮年的雄犀和两只雌犀一起,但是无论工作人员怎么促成它们也最终没有形成稳定的种群,由于雄性白犀牛步入暮年,也不敢贸然***取人工受孕的方式,那可能使雄性犀牛经不起折腾死亡。人类自演化起始的时候,就不是一男一女的形式,而是一批灵长类动物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基因库受环境影响的不断变化而逐渐成为人类,绝大多数的古人类化石都残破不堪,而化石的形成有着比较苛刻的条件,推算形成几率只有1/100000,而且形成后恰好被人类找到的几率也很低。所以尽管化石很少,但是历史上人类历史上必然具有一定规模。这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研究相一致,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观认为物种繁衍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生物繁衍的大多数个体在生存竞争中死亡,留下的是少数,而这少数个体为整个种群提供了可遗传的变异,进而不断进化。

一男一女生孩子应该是没问题的,只要功能正常食物丰富,按理说可以演化出一个较为庞大的种群,但是人类这样的高等动物的繁衍在微观层面是染色体组的分离和重新组成,每一个后代都具有父母染色体,而同意染色体组的两条染色体上具有等位基因,如果后代恰好这一组染色体都是来自于父亲或者母亲,则可能使某些隐性突变基因形成纯合子,导致遗传病,严重的直接导致胚胎死亡或者受精卵无法形成,轻一点的也会导致一些遗传疾病,而这种情况可能随着近交次数的增多而更加突出。再说如今的人类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人伦道德也不允许人类像野兽一样只知道繁衍,即便突破了心理障碍,还有遗传方面的障碍,使得人类种群难以繁衍。现在我国偶尔也捕捉一些野生大熊猫和饲养的个体配种,目的就是改善野外熊猫种群的基因库,防止它们因为上述问题导致种群再也无法稳定维持。

据一些科学家推测,人类要是想要保证繁衍,至少需要50个个体,而更大一些种群能够更好地保证种群的遗传变异性,这种程度则至少需要500个个体,或许远远不止这么多,毕竟历史上人类不大可能只剩这么点却仍能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至今。

咱们先讲一个神话。《圣经》中记载,耶和华用五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与万物,第六天用尘土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因为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成为所有人类的祖先。

神话故事中的情节在现实中有可能发生,例如亚当与夏娃的故事。线粒体传女不传男,根据对世界各地女性胎盘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分析结果,现代所有女性的线粒体DNA都来自于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20万年前的非洲,也就是我们母亲的母亲的母亲的……的母亲。换句话说,她是所有人类的老祖母,人类最近的共同祖先,被称为“线粒体夏娃”。

Y染色体传男不传女,人类的Y染色体上都有一个不规则的突变——m168。通过研究发现,m168是除非洲以外所有现代人及部分非洲人共有的古老基因突变。这个突变发生在一位非洲男人身上,他是人类的共同的男性祖先,被称为“Y染色体亚当”,与“线粒体夏娃”一样来自非洲,时间和年代也非常接近。基因检测的结果告诉我们,现代人类都是“线粒体夏娃”和“Y染色体亚当”的后代。

那么,如果人类只剩下了一对男女,它们结为夫妻后生育子女,人类还能延续吗?我认为答案是能。不过有前提:一是***道德问题不在讨论范围,二是不存在生存问题。

当今世界人口超过70亿,可是在漫长的进化史中,许多灾难让人类种群受到极大的摧残。比如,5万多年前,一次超级火山喷发就曾经让全人类只剩下了几千人,各个族群分散式分布,可能只有几十人,甚至规模更小,但人类顽强生存下来了。即便今天,许多原始部落人口也只有几十人,大部分是近亲,很少通婚,可是这些族群依然留存到了今天。

如果仅剩一男一女,我们还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如果刚刚结婚,男子出去打猎就被野兽吃掉了,那么连最后的希望都没了。此外,为了生存繁衍,***道德问题就要放在一边了,亲兄弟姐妹之间要为了生存开展生育行为。这时会引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遗传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人群中每个人约携带5-6种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亲兄弟姐妹通婚生育的第三代子女患遗传病的概率是正常情况的25倍,但总体来说,不患病的概率还是更高。如果能够通过基因筛查技术进行配种的话,那么就能够保证生育的子女都是[_a***_]的。

如此一来,如果每对夫妻生育8个子女,四代以后,人类的数量将会达到100以上,繁衍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类似的情况在我国的珍稀动物朱鹮身上曾经发生过。1981年,我国仅剩下7只野生朱鹮了,其中只有四只成年个体,只有两对可以繁育。自然情况下,如果某种动物只有两雌两雄,恐怕会因为生存问题而灭绝。但是,经过人工培育,现在朱鹮数量已经达到3000左右,它们都是两对朱鹮的后代。朱鹮种群目前已经脱离了灭绝的危险,完全可以繁衍下去。

综上所述,如果仅有一男一女,如果不考虑生存困难、不考虑道德问题,人类完全有可能继续繁衍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335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