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心理疾病难以治疗?
一、
心理问题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有可能是根本原因。“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这个原因。
二、
如果我们执迷于思维当中是不可能突破思维的牢笼的。
我举个例子:“当你问内心如何才能停止挣扎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挣扎。”再比如:这句话,“自卑和自负是同一回事”(自卑是内心一些脆弱的退缩回避型表现,自负是内心脆弱点虚张声势的表现,它俩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如果你没有体会,只是头脑层面的分析,你会觉得自卑和自负怎么可能是同一回事呢?自卑的特征是…表现形式是…,自负的特征…表现形式…它俩完全是两码事,也没有因果关系,说它俩是同一回事完全是胡说八道。
这两个例子说明,人没有直面事物本身、没有体会,是不可能突破思维的局限的,然而绝大多数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维模式当中,他们固执于自己的经验、记忆、意识形态、认知方式……
三、
我们常常用思维去应对感受;
大多数人意识到活在情绪里,做情绪的奴隶是个问题,极少数人认识到活在思维里,做思维的奴隶也是个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来搞定自己,就像左脚踩右脚上天一样,是不可能的,然而,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心理问题很难解决。
因为很多疾病通过病人口述,可以用药治疗,而心理疾病病人很少知道自己有心理疾病,更不会正常的叙述自己病的根源。心理疾病也很复杂,是与个人成长经历有关,这样不知不觉伴随自己得病因素,自己不易察觉,别人更是无法知晓,这也是心理疾病难以治疗的原因之一。
心理疾病,也可以说成是一条不受控制的自动化思维,这种思维运行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症状就会越重,就好比过去农村的土路,路上的车辙越压越深,越压越清晰。如果想让这个很深的车辙改变是可以做到,就是封住路口,不让任何车辆过,时间长了车辙印就没了,但人的这种自动化思维很难,因为遇到***就运动发作,人有没法避开那些***点。
这就是人们认为心理疾病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
但要看到这个自动化思维运行的本质,就是推动运行的力量是焦虑,焦虑越高,运行越快,越强烈。所以解决前边的焦虑,自动化思维就能改变,焦虑源自不合理认知,条件反射和敏感的个性,从这三个方面解决,就会改变自动化思维的轨迹,大脑里有了一个正确的理性的自动化思维。
通常人们常说的心理疾病主要是指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疑病症、癔症和强迫症等各种神经症;
广义的还包括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悖德性人格(也称反社会人格)、自闭性人格等人格障碍。
在各种神经症中,严重的强迫症的确比较难治,甚至有一位国内著名前辈曾经说:
“实事求是地讲,我个人认为,顽固性的强迫症是无法治愈的。”
之所以说心理疾病难以治疗?我认为是以下原因:
尽管目前国内各级精神卫生机构都设有临床心理科或心理咨询门诊。
但很多都是滥于充数,或“挂羊头卖狗肉”,在接待心理疾病患者时,还是延用过去生物精神病学的模式,病人还没有说几句话,就给病人开药,完全不懂或没有耐心给病人做心理治疗!
其实每个精神科医生都懂得,药物治疗不过是缓解病人的情绪和症状,是治标的;只有心理治疗才是改变病人的错误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但心理治疗费工费时,需要临床心理工作者付出巨大的牺牲精神和时间精力。
但我国目前的物价部门给心理治疗收费定价太低,甚至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又不予以报销,严重影响了医生做心理治疗的积极性。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所有罹患心理疾病的患者都或多或少地伴有人格缺陷,这与他们人生的早期经验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有些人一方面想成长另一方面又逃避和拒绝成长也给治疗带来了难度。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吴琼燕老师回答。
心理疾病学术上叫“精神心理障碍”,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它按程度分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症状)障碍、惊恐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躯体形式障碍即身体感觉不舒服而如果做检查却查不出哪里[_a***_]了;惊恐障碍即感到心慌胸闷而无躯体生病。此外还有脑部病变引起的器质性精神症状、转换分离障碍。
精神心理障碍不像躯体疾病那样,可以直接检查出来哪里生病了,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没有具体的指标。如一个人某些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心理疾病,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做出临床诊断,其心理或行为的表现,则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因此其诊断仅以专科医院的临床诊断为准。(此处的介绍也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