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疗抑郁症西医优势大还是中医优势大?
- 中医在心理学上有哪些著作呢?
- 为什么有人说心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的?
- 心理疏导加中医调理,300元一小时你愿意吗?
- 中医所说的七情内伤,是如何伤及人体脏腑功能,有何深刻的内涵?
治疗抑郁症西医优势大还是中医优势大?
治疗抑郁症在缓解症状方面,西医优势大,但伤害也大,中医优势小,但对人体的伤害也小。
同时,西医对于某些抑郁症无效,中医也无效。
心理治疗均有效。我虽然是医生,推崇不吃药治疗抑郁症。请注意,这样说说容易,可不是谁都能治的。
中医在心理学上有哪些著作呢?
1985年在成都召开了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中“分娩”出来 ,成为一门新兴学科。2005年5月10日,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汪卫东教授向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秘书处李振吉副***兼秘书长呈交了建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学会的申请。2006年 4月18日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复。2006年6月23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的新兴学科。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则为心神疾病的防治确立了完整的体系。以后,又经孙思邈、张子和、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阐发运用,世代传承。直至今天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身心疾病。中医心理学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目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首次组织开设了中医心理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旨在重复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医心理学领域的的专业优势,培养兼具中医与心理学知识的综合型人才。
为什么有人说心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的?
心理学是运用中医学这种说法,我是第1次听说。不知道提问者是在哪里看见了这种说法,但是在实践中,我也有感受,就是无论是心理学之于人的作用,还是很多时候中医的一些治疗方式,最后似乎会有一些殊途同归的效果。与西医的分科别类进行诊疗不同,中医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而心理学其实也需要把人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渗透于其中的一种系统观,它就有一定的关联性,尤其是很多心理问题,最后可能会被郁积成身体的问题,比如说一些皮肤病,比如说一些肠胃病,其实这些和心理是相关的。
其实心理学并不能说是运用中医学的。
中医学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学科。中医学源于古代哲学。哲学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因此,中医学和很多其他科学都有相关联的地方。
中医自古以来有“祝由”一科,其实所作的事情正是现在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可惜后来逐渐没落。
但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在中医来讲是贯穿始终、密不可分的。
中医认为疾病发病的原因,“内因七情”。也就是说,情绪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本。内在的疾病除了因外感病邪逐步深入所致以外,最主要的病因就是情绪。情绪的波动超出了人体自我代偿修复的能力,就产生了疾病。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心理学细致的研究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其细致与精专,与中医学的“情志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这两者只能说相关,并不能分出谁源于谁,谁运用的是谁的理论,或者谁比谁牛。
事实上很多学科都是相互关联的,融会贯通是最好的,非要独立出来论个一二三,反而不美。
心理疏导加中医调理,300元一小时你愿意吗?
这种情况一般针对确实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人!一般人有些心理问题,找好朋友聊聊天,吃点好吃的东西,买件喜欢的衣服,参加社团活动,或外出旅游就解决问题了,不会去选择心理疏导加中医调理。
你好,我是专注于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师心海 根据你的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心理疏导加中医调理,300元一小时你愿意吗?
我不清楚你对心理疏导是怎么定义的,按你这个时间的设置是心理咨询的时间设置,中医应该都是开中药处方按疗程来设置时间的,就算针灸和推拿是按小时收费,也是以中医为主,不可能以心理疏导为主。
那么就有问题了,在心理[_a***_]行业有明文规定和法律规定,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和诊断权,不允许开药,无论西药还是中药,也不允许为心理疾病做出诊断。
《中国精神卫生法》∧
心理咨询是一门独立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主要通过技术和方法以谈话治疗为主。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在心理咨询师行业不允许有其他医疗行业的医生参与介入,但其他医疗行业的医生可以做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但前提是以医生行业为主,心理咨询行业的心态调节,心理疏导为辅。若以心理咨询行业为主,还要加入医生行业的处方权和诊断权,就会触犯心理咨询行业规定和法律规定。
有些严重的心理问题,不是中医和心理疏导就能够处理的,中医和心理疏导只能过多的调理一个人的情绪问题,无法解决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心理问题
所以你的这个想法很难开展起来,还会有触犯法律的风险,还是以中医治疗为主,心理疏导为辅,才会安全开展。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是专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师心海 关注我了解更多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
心理疏导加中药调理?
这是哪跟哪呢?
心理疏导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您这是打算给求助者***吗?
严格来说,心理咨询必须禁止咨询行为以外的任何东西!
提问者的想法,个人观点,是不合理且必须禁止的!
如果中医也想走西医哪条路,搞利益集团,什么传销直销,讲课骗人捞钱,坑害某些亚健康和老年人还是难以发展起来的。别说思想调理,300元一小时,30元一小时我都不会去上那个荡的。
中医所说的七情内伤,是如何伤及人体脏腑功能,有何深刻的内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证候均可致人内伤。
其发病多由于外界的***,使精神发生变化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损伤内脏而成为各种疾患。
七情致病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的变化。如暴喜伤阳。暴怒伤阴。气郁化火。气逆血乱。并能直接伤及五脏表现出五脏的证候。
喜伤:过喜则伤心而气缓,心神不安,或语无论次,举止失常。
怒伤:过恕则伤肝,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可致神昏暴厥。
扰伤:过扰则伤肺亦伤脾,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情志抑郁,闷闷不乐,久之伤脾,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思伤:过思则伤脾,心脾受伤,健忘怔忡,睡眠不佳,形体消瘦。
悲伤:过悲则伤肺,肺主气,肺伤则气消,而见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恐伤:过恐则伤肾,肾,肾伤则肾气亏虚,“气血内却令人善恐”,表现为怵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
惊伤:过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若有其它问题,可“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会为你们详细解答。
你好朋友 可以关注我
内伤病因
泛指人的情感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的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五志,指喜、怒、思、悲(忧)、恐(惊)五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内伤七情” 七情成为病因的条件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脑为元神之府”
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忧、 肾主惊恐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与心神的关系
七情统于心神
(四)七情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五)七情致病的特点
1.与精神***有关:多***志疾病
2.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牌,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3.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1.饥饱失常 2.饮食无时
(二)饮食偏嗜
1.种类编嗜 2.寒热偏嗜 3.五味偏嗜
(三)饮食不洁
三、劳逸失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逸
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药渡
中医所说的七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用现代医学心理学来讲,就是人的七种心理情绪反应。中医称为"情志"。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 人的心理精神状态与身体生理功能互相影响,呈高度相关性。这方面与传统中医理论不谋而合。
- 喜为心志
喜悦之情可以增加人体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心主神明,其华在面,所以会喜形于色。但是过喜则伤心。轻则心悸失眠,重则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怒为肝志
怒伤肝,怒则气上。人在发怒时会导致血压上升,呼吸急促,胃肠痉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亢奋状态。容易诱发脑中风或者心肌梗死等疾病。
3.忧为肺志
忧与悲这两种情绪会使肺经郁结,肺气耗散。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咳嗽,心情抑郁,面容憔悴,皮肤粗糙,大便干燥⋯⋯等症状。
4.恐为肾志
惊和恐是受突发性的外界***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此时肾上腺素激增,人处于高度警觉戒备状态。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以会有"吓尿了""惊呆了"的说法。
5.思为脾志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人在集中精神思考问题时会食欲下降。陷入失恋或者单相思的人,往往会茶不思饭不想,焦虑不安。过度的思虑还会导致内分泌紊乱。
所以说,身心是互动的。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七情内伤,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伤肾。五脏所伤,都来自思想情续,过度想象造成的,很多疾病都属于七情所伤得病的,(七瘿六瘤,癥瘕据滞)。这些都是精神分列证和,肿瘤癌症的病发证。
1《素问》: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2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3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灵枢》:“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4肺在志为忧;过忧伤肺;《素问》;“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5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素问》:“思出于心,而脾应之。”“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6肝在志为怒,过怒伤肝;《素问》:“怒则气逆,甚则呕血。。”“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
7肾在志为恐,过恐伤肾;《素问》:“恐则气下,惊则其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