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舒服,心里不安甚至有些恐惧,到底是心理有问题还是心脏有问题?
作为一名医生,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如果您感觉身体不舒服,心脏难受,首先应该到综合医院就诊,看看心脏到底有没有问题,因为某些心脏的疾病,也会导致心率加快,让人感觉心慌不适,心前区难受,感觉恐惧,治病治根,根源找到了,疾病很快就能得到改善的。
很多焦虑、抑郁的患者也会出现躯体化的症状,有些急性焦虑障碍的患者会出现心前区不适,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出现濒死感。有些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周身无力,头晕,头痛,胃痛,所以很多焦虑、抑郁的患者首先会到神经内科、消化科或者心内科就诊,但他们做了各项检查后都没有异常,家属也很无能为力,所以精神科有一小部分情绪障碍的患者,都是由综合医院的医生介绍,才到精神专科医院的。
总结
躯体疾病和情绪障碍都会产生躯体不适感和紧张、焦虑情绪。但首先应该排除躯体疾病,找到病根才能很好的治疗。如果检查正常,说明疾病的根源就是情绪障碍,是情绪障碍导致的躯体不适感,应该首先治疗情绪障碍。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的评论和关注。
身体不舒服,心里不安甚至有些恐惧,到底是心理有问题还是心脏有问题?
如果身体不舒服已经到了医院,经过各方面的检查,没有发现生理或器质性病变的话,心里不安,甚至有些恐惧就带有疑病思维的存在。身体不舒服,身体上的任何生理或器质性病变都有可能造成身体不舒服,但是否有实质***灶存在,这就需要到医院进行彻底的检查,如果没有,基本上就属于焦虑情绪所产生的不安和恐惧,到底是心理有问题还是心脏有问题?只有医院的诊断能够说明问题。
的确每个人都如此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又说不上来究竟是什么地方不舒服或是什么病引起的不舒服会让人感到不安、害怕,甚至有些恐惧,如果确实通过医院检查没有发现生理或器质***变的话,那就是心理问题。属于疑病思维情绪的倾向,是神经性焦虑所产生的不安和恐惧,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到医院检查就能证明你到底是生理上的疾病还是心理上的疾病,因此如果身体感到不舒服就不要胡思乱想,尤其是害怕自己是否患有某种疾病等,应该尽快的到医院进行检查给予论证结果。
其实现在这样的人确实不少,只要身体某些地方感觉到不舒服,就怀疑自己生了某种疾病,这在我们咨询当中经常遇到,虽然不能肯定是心理上患有精神障碍类的疑病症,但确实让来访者感觉很大的困惑,这时候我们只能劝慰来访者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来证明没有生理或器质***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通过心理疏导或***取某些心理治疗的方法,能够很快的将来访者的疑虑消除掉。因为来访者本身就没有实质性的病灶存在,也就不存在身体或心脏有问题。所以建议尽快的到医院检查确诊是心脏问题,还是心理上的问题。
身体不舒服,心里不安甚至有些恐惧,到底是心理有问题还是心脏有问题?
身体不舒服,应该先做体检,到好一些的医院系统检查一下,如果查出问题,就积极治病,如果没有问题,就考虑是心理问题,实际是焦虑,疑病症。
心里不安,出现恐惧,这是焦虑的症状,同时也是焦虑升高的体现。人在焦虑的时候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症状。
这往往是在某次劳累、生气、喝酒、熬夜等等情况下突然出现心慌心悸,在难受的时候想起以前谁得心脏病死了,或者难受过后自己百度,感觉自己的症状和心脏病症状一样,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还有一点就是个性比较敏感,消除焦虑,消除潜意识焦虑就能康复。
身体不舒服,心里会有不安甚至恐惧,可以按以下步骤去处理:
一、先去医院做个针对性的检查,如果身体没问题,那就是心理的问题。
二、一般身体和情绪是会互相影响。
情绪会影响躯体反应,例如,恐惧,焦虑,担心,会影响到肠胃不适,内分泌失调等。同时身体出了状况也会影响到情绪。
三、如果是心理[_a***_]造成的不舒服,可以通过调整得到缓解的:
1、通过呼吸放松法让自己心情得放松。
2、调整认知,改变自己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改变心态,拓宽认知。
3、找专业人士帮忙。
身体不舒服,心理恐惧不安,到底是功能性问题——心理问题还是器质性问题——心脏问题?如果没有其余特殊信息,是应该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心脏问题)的。
诊疗原则
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精神科有一句话叫精神病不死人,因为我们的疾病更多的事影响日常思维和行为,但不会直接去损害我们人体的某个器官,更不会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比如惊恐发作时,患者明确感受到濒临死亡的感觉,但实际上远没有那么严重,患者也不会因为急性焦虑发作而死去。
但心脏病是死人的,而且还是中老年人的主要死因之一,所以需要先排除心脏的问题。
焦虑的表现
排除心脏问题后大概率是焦虑引起的心悸和胸闷气短的感觉了。其实这也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心悸、胸闷、气促、出汗、发抖、尿频症状。
而心里不安甚至恐惧本身就是焦虑症的常见主诉,所以应该说你的焦虑症状还是很典型的,内心紧张不安、预感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导致行为的异常,躯体的不适,并出现痛苦的体验。
其实在综合医院内科门诊中,内科病患者焦虑的发病率占前三位的是:1.高血压2.慢性疼痛3.更年期综合征。所以焦虑在外面普通人群的发病率还是很高的。
说一说我的观点
排除心脏问题的前提下,焦虑是可以先行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的,没有任何坏处,而且对焦虑症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其它精神疾病。但同时心理治疗有明显的治疗起效期,起码3周左右才会看到疗效,而且一些心理治疗接受度低的患者可能根本看不到疗效。所以,同时开展抗焦虑药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中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超会用心唱歌 回答:需要官点五十赞:病情分析:根据您描述的分析:这种情况考虑是长期处于一种你与心情高度紧张,压力大的情况下以及饮食劳累,气候都有很大关系,目前建议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治疗,平时在饮食多注意,不要的时候要手术治疗,平时要良好的作息的习惯,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根据您的说法是不是这种情况,@张贵中
从大的分类来说,脑血管病分为两大类:
为什么会得脑血管病(中风)呢?
首先,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简单的说人都会死,只不过死的原因不同罢了。可能有的是意外事故,有的就是疾病发作。
急救的方法:
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太多可以对脑血管病患者***取的急救方法,因为急救发生在院外最多,发病时我们不可能准确判断患者是出血类的疾病还是缺血类的疾病(缺血类的脑血管病和出血类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方法是相反的)。所以,能判断出是脑血管病发作,及时正确的送往医院就是最主要的急救方法。
1、识别:看下面这个图就好了2、正确及时的送往医院
如果患者昏迷,切不可自行前往医院们一定要拨打120急救电话。因为躺下气道才可能畅通。
一定去可以进行CT扫描和有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的医院,因为如果是缺血类的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让血管再通)可以让患者重新恢复脑功能。
3、万不可:
学习更多的急救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急救科普人中风是个什么病?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80%以上的中风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是脑梗死,简单的理解就是,脑子里面的血管堵住了,或者血管虽然没有堵住,但是狭窄了,经过的血流量不够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就是脑梗死。
如果我们把心脏比喻成水泵,脑血管就是水管,大脑是需要用水的“组织与单位”。
如果水龙头放出来的水突然少了,有可能是时间长了,水管老化了堵塞了,也有可能是水流量小,水压小,送不上来。
因此,不仅高血压可能导致“脑梗死”,低血压也会导致“脑梗死”。
另外,还有约20%的脑中风是“脑出血”,即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出现在脑组织里从而导致一系列脑功能障碍。
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循环障碍性疾病,在我国已经是第一位杀手,其次残疾造成的患者心理、生理上的负担也是十分严重。
据统计,脑中风病人75%左右遗留功能障碍。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脑中风呢?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刘秋庭教授提醒,以下十二类人容易患上脑出血。
第一,患有高血压的人
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患有“H”型高血压的人更容易引发脑中风。
第二、患有心脏病的人
第三、患有糖尿病的人
第四、血脂异常的人
患有高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升高的,危害更大,更易中风。
第五、吸烟、酗酒的人。
吸烟量大(如每天大于2包且时间超过20年以上或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或经常酗酒的人更易中风。
第六、缺乏运动的人
平时出门打车、不运动、不出汗经常待在空调房的人更易脑中风。
第七、体重超重肥胖的人
体重指数(BMI)大于28%的人更易患中风。
第八、有卒中的家族史的人
如父母或兄弟姐妹们有一人或多人得过中风的人更易中风。
脾气急躁、暴躁、冲动者或性格固执的人患中风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
第十、血管有斑块或有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的人
经体检发现身体上的多血管,特别是动脉内有大小、多少不等斑块以及血管不同程度的变窄变细的人更易中风。
第十一、用药不当的人
如高血压病人过量[_a1***_]降压药,可使血压急剧下降,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某些镇静药,如氯丙嗪、安定等,用量过大也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第十二、年龄与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程度就会越严重,中风的机会也会越大。
刘秋庭教授特别提醒,以上这些一个人只要同时存在3种或3种以上就是中风的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检查,干预等。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若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活动障碍或口角流涎等表现,因引起足够的重视,牢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马上拨打120送至正规医院进行及时处理。
(网络图仅供参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邓飞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