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正常与不正常、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概念一样吗?
谢迷彩黄金邀请!
汉语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口语与书面语在表达时就存在差别。在写作的过程中,非正式的场合,作者可以用任何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除非学术报告必须用专业术话。
你的提问就好比白马非马,非要上升到一个高度让人做口舌之辨而己,这就好比在鸡蛋里挑骨头。在心理书籍中,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多种书面表达方法,不管用正常与不正常,健康与不健康,都可以用在心理问题上。
其实,真正的心理问题并没有一个特殊的标杆。我们人类是情感动物,如:抑郁、焦虑、恐惧、嫉妒、自私、自卑、自闭都是日常中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只是,这种问题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没有发生病变时很难判断,在形容心理疾病时,每一个人的看法不同,表达一定存在差异。
当然是不一样的,心理正常与不正常是说一个人的心理是正常的或者变态的,扭曲的,这个是有病没病的区别。至于心理健康与不健康那就是一个人的想法问题了,健康的心理可以使人快乐,积极。不健康的心理使人变得阴暗,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这两个概念不一样。心理正常不正常的概念,用来区分心理活动属于正常的,还是属于异常的、存在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健康不健康概念属于另一个范畴,它是在心理正常范围内,用来区分心理活动正常的水平和程度的。可以用一个图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心理正常,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是协调的;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是一致的;个体的人格相对稳定。心理异常即是与以上所说相反,比如毫无证据地认为有人要谋害自己,而且深信不疑;明明是引起一般人悲伤哭泣的事情却大笑不止;性情变化无常,一会儿温柔可怜,转瞬间狂暴凶狠,等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不健康即是心理活动在以上这些方面从水平和程度上表现得不够好,但还在心理正常的范围内。
心理异常包括了变态人格、确诊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这些需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心理不健康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这些需要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专业解决。心理异常患者在治疗的同期或后期会建议加入心理咨询,以获得更快更稳固的好转。
抑郁症是生理疾病还是心里疾病?抑郁症怎么才能痊愈?
起因是心理问题,但是人的心理情绪影响身体的荷尔蒙,肾上腺产生的压力激素导致荷尔蒙紊乱影响大脑植物神经,因此生理上也是不平衡的。治疗的话是一个整体恢复平衡的过程!
是心理疾病。自然行为贯穿万物,日夜不停。而人独喜阻当和积存,积郁越久,造成的伤害越大,这是人们不了解自然的行为所造成的。小孩子欢快跑跳是眼前的空间很大,大人喜欢空旷的场地,也是喜欢当地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人心,只不过人们太小看它了。
首先,抑郁症本身它准确的来说,它不足以称之为一种病,它只是属于精神科的一种诊断情况,精神科把长时间的心情低落,对生活丧失希兴趣以及对自己抱任何期望等表现出来一系列状态归结为所谓的“抑郁症”。
所以,抑郁症一开始表现出来心理上有问题,自己消极的情绪状态导致自己不断地往不好的方向暗示,本来没有事儿的,但一味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病,是不是抑郁了?然后就查一系列有关抑郁的文章也好,还有一些治疗方法,把自己归为了抑郁症患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上开小差了,精神状态不佳,身体上的毛病也显露出来了,比如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感冒🤧[_a***_],食欲不振,懒惰无力,对任何事是心有余力不足……
众所周知,支撑人走下下去的不是身体多强壮,而是内心有多强大,所以精神崩溃了,身体上自然而然就垮掉了。
因此,抑郁症表现出来的既是心理上又是生理(身体)上的“疾病”(我还是觉得疾病不够准确,个人认为症状或者状况算是比较能接受。
书上说,抑郁症治疗通常分两大派系:生物***学派,俗称“有脑无心”,主张药物治疗;纯心理学派,俗称“有心无脑”,主张通过改善情绪、认知、行为等治疗抑郁症。一般复发3次以上,药物已经不能轻松解决了,医生大多会建议患者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望能重构患者的认知,以达到彻底治愈。
小美是我的大学同学,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察觉出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她性格活泼,与人和善,是一个很好相处的女孩。她的不一样,在她表白被拒后日渐凸显出来。比如她和你说话的时候会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你看,反应也会慢半拍。再比如,她能一夜不睡,等在那个男生楼下,只为了和他说说话。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她已经出现很严重的幻听了,可她一直在很努力的让自己听清别人说的话,这样才能和自己脑子里的臆想作斗争。可惜当时的我们还太年轻,只是觉得她有点奇怪,便就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并没有给予她太多的关注。
后来直到她休学,我才断断续续听说她的消息,听说她父母对她不离不弃,专门停职带她去环游大好河山了,后来她考上了心理学研究生,遇见了很好的室友,逐渐与常人无异。
引发人们抑郁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中遭受了一定的挫折,从而引***绪突然改变;或者人际关系不和睦、家庭矛盾突出引发的情绪问题;或者自尊心受挫,长期压着愤怒的情绪无法发作。这些情绪无法宣泄时会造成人们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抑郁——让生命意识脆弱的情绪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抑郁已经被列为人类十大疾病的第五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经有数亿抑郁患者。虽然这种疾病的治愈率可以达到60%~80%,但它依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为这种疾病一旦不及时发现,不合理治疗,患者自杀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我国每年***的案例中有80%的人患有抑郁症。
案例
小丽(化名)今年三十四岁,工作收入还不错,在私企高收入的工作压力也是让人崩溃,每天忙着处理各种事务,除了周末休息一天,几乎每一天都在加班,儿子三年的幼儿园举办的各种活动,她几乎没时间参加;老公是家中独子,自私冷漠,收入不高,与小丽经济独立,生活上还常常靠小丽接济,吵架过后都是冷战收场,婚后几年各种节日,从未收到过来自老公的祝福和礼物,对孩子不管不问,刚入一年级的儿子需要辅导,与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公婆矛盾不断;本是远嫁的女子,在一个没有亲人朋友的城市生活近八年,婚后生活如一坛死水,她早已对生活失去了***,只有孩子是她温暖的港湾,忙碌的工作可以麻痹她瑕想的空间,不想给远方的亲人添麻烦,对父母总是只报喜不报忧。
不知从何时起,小丽发现自己空下来时就会莫名伤感、胡思乱想,想到自己要发狂,上班路上会感到害怕,会被突然出现的人吓到,对家人的脾气变得暴躁易怒,对孩子亦是如此,原本在职场自信满满、从容淡定的自己,从何时也变得有些卑怯,感觉被身边同事孤立;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常常感到胸闷、乏力、气短,感到紧张,记忆力明显下降,经常丢三落四。常常感到自己快要崩溃。
小丽的抑郁经历,由工作和生活环境所致,长期高压工作,精神紧张,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关心和爱,远嫁异地他乡,无亲朋好友倾诉,长期压抑情绪无处释放,整个人的身心都会受到损害,如果一直让抑郁的情绪在心里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引发疾病,就无***常的工作和生活。
避免抑郁情绪的发生一定要及时从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活动要有节制,不能使自己无休止地处于紧张状态中。在紧张程度较高的活动中,要学会调节,如伸懒腰、听音乐等,使精神得到必要的松弛。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
第二,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多结交朋友,参加聚会,与亲朋多沟通,出去散心旅游等,尽可能避免产生应付式的心理活动,而使得自己情绪低落、抵触。
总结,其实每个人都有过抑郁情绪,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情绪历时较短,事情过去之后,抑郁情绪很快会消失;但有些人却无法自主排解,因为不知道怎么说,说出来怕别人不能理解。希望有抑郁心理的朋友们,都能够勇敢的对亲朋好友说出自己问题,一次倾听、一个拥抱、一句关心的话,就能让你的心理变得强大,要学会保护自己,善待自己,给自己一个释放口。
一个人心里难以面对事情是什么心理?
逃避心理。亦是在日常生活中,自身与社会发展及别人产生矛盾及矛盾时,不可以主动地化解矛盾、矛盾,而随便避开矛盾、矛盾的心理特征。
逃避是扬长避短的表现,自身无可非议,但难题是许多人对扬长避短成瘾,要是一觉得难受立刻就另一个找寻慰籍,不为自己留一点儿時间去认知能力和感受。
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意见建议: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
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有什么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值得分享?
我来说一个比较容易用又很强的心理学效应。
首先,看看下面的描述,说的像是你自己吗?
“你是一个比较耿直的人,但是有时候内心也有一些小纠结”
“你心地善良,有时候比较活泼,但是也有时候喜欢安静的一个人呆着”
你也可以把这几句话说给朋友听,看看他们什么反应!这种话术当你说给朋友听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觉得你这个人太牛了,简直太理解自己了!而不过是一些说谁都比较符合的话术而已呀!
这就是今天演讲的巴洛姆效应。这个应用比较容易,但是力量非常强大。巴洛姆效应讲的是人们很容易把一些描述性的、模棱两可的话认为是对自己的准确描述。
有些人用这个发明了“冷读术”!而且我们平常熟悉的***师的话术和星座的话术就是这样!
还有很多人拿这个来做所谓的“心理测试”,其实都是***的心理测试。当你学会了几个这样的话术,你也可以在生活中成为一个测试朋友心理,穿透朋友内心的心理***了!
当然拿来招摇撞骗是不提倡的,在生活中尝试用巴洛姆效应,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好,开始学起来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3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