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人比较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呢?
这跟心理学在东西方发展的历史,还有人们不同的理念、思维方式有关。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现代科学的心理学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不过心理学在西方作为一个学科产生以后,发展非常的迅猛,而且社会的认同度非常的高。
这可能跟西方人的实证的思维方式有关。
中国的先贤们很早就有对心理现象的关注,但没有对心理学的系统的研究,更没有心理学的科学实验,中国人是讲究整体的,直观的一种认识方法。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各自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世硕主张人是有善有恶的;告子则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这些观点非常的重要,也相当有深度,但是对心理学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
可以说,中国的心理科学,是从民国时期从西方开始引进的,至今也没有发展得很好,所以百姓不认可,有了问题,大家宁愿去寺院烧香磕头、求神问卦。
尤为重要的是,东西方人对心理咨询的理念和认识不同。
西方人把心理咨询已经看成是一种普通的社会性的咨询,被人踩了脚不高兴,而又无从发作,都会去找心理医生或者咨询师。
中国人会更多的讳疾忌医,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会跟精神病联系起来,认为非常的不光彩、不正常。有些人还会认为心理问题跟因果报应有关,认为是做了亏心事受报。
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并不处于领先地位,国民大多数也只是关心物质生活的水平,还没有意识的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其次,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国人对心理疾病这个概念存有误解,仅仅是简单的认为心理疾病只是***,抑郁症等精神类的疾病。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浅薄。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时代的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22部委,10部委文件的发布,国家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文化,国民对心理健康这一方面有了认知,也逐渐的对精神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关注。当今的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不仅要保证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国民心理健康的状况。小到中小学生,大到老年人,每一年龄段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随着国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心理咨询行业兴了起来。心悦灵心理相信,我国在心理健康这一行业中需要走的路很长,也很坎坷,但一定会走的很成功.
其实这只是我们这个社会氛围里没有这个说法。换言之,我们不喜欢把心理问题当成是一种病。但是不管你接不接受,事实证明经常跟阔达的人交往,跟有有正能量的人谈话,跟幽默风趣的人相处。身心会赶到舒畅,人的内心自然而然就被净化。其实这就无形的疗好了我们心灵的创伤。
如果你经常跟心胸狭隘,话不投机,心里阴暗的人相处,你就会感觉人气血不畅,心生厌恶,脾气越来越差。
所以人必须时不时的整理自己的情绪,看些正能量的书籍或电影来净化心灵。
国人排斥"心理疾病",有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且不平衡,大多数人还处在关心物质生活的水平,没有精力和意识去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
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同样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的生理疾病和医疗卫生普及工作都还不健全,何况心理层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会对不了解的东西进行猜测和不合理解释。大众心理健康知识缺乏,难免会妖魔化,从早些时候的“鬼附身”,到后来的受***,都对人们对心理问题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现在很少有“鬼附身”的说法,但是人们依旧会把心理问题等同于***,而***,在很多地方就是疯子。
其实,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成为心理疾病,更不能等同于***。
同生理疾病一样,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存在亚健康。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亚健康”~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对心理问题的接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是现在心理卫生服务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英美”),他们也是在经济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经历了多年的普及工作,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在此之前,他们也曾有将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等同于“疯子”“妖女”,甚至有过虐待或烧死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光彩历史。
在几十年前,国人也存在对部分生理疾病不了解而导致悲剧的例子,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所以,先填饱肚子,再关注身体健康,最后才会意识到,心理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可喜的是,现在的心理卫生普及工作已经在逐步开展,可惜的是,心理卫生工作者队伍疯狂扩张,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依旧存在巨大隐患。
心理卫生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谢约我回答!因为这种病跟这个国家的国情有关系,也跟生活的环境有关系,并且是只有聪明人才会得这种病。所以,他们怕别人说自己有病,并且这种病比癌症更可怕,它可以遗传、可以传染、 有暴力倾向、伪装性很强、不发病无人会看出来。而且是无药可救,他们的人格分裂时很恐惧,正常人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人们谈其色变,就像何洁遇到渣男一样,谁不怕啊。何况一个精神病人会说自己有病吗?
现在中国有一千多万自闭症孩子吗?
我家宝贝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接纳他们。在陪娃康复过程中,有很多家庭放弃了康复,也希望社会能给这些家庭一些帮助,康复费用太高了,毕竟这不是一天俩天就会好的,而是一年俩年也有可能是一辈子!加油,这些星星的孩子,希望你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以融入这个社会的大家庭,加油!
最新统计数据自闭症认识已经超过1000万。
据2019年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3》数据,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报告援引美国最新统计,自闭症[_a***_]发病率已由2009年的1/88,上升至现在的1/45。
报告称,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0.7%,目前已约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00多万。
《中国孤独症(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推算,目前中国的孤独症患者可能超过1000万,0~14岁患者或超200万,并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
虽然自闭症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人们对自闭症还存在很多误区。
自闭症误区一:自闭症是心理疾病?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的行为三大核心表现的行为发育疾病。由于自闭症儿童的表现往往比较“特别”,很多人容易把自闭症的症状与心理疾病等同,认为孩子得病是受到某种外界***或与家庭教养环境有关。
实际上,自闭症是一种大脑神经发育障碍,医学界经过多年研究,已经明确自闭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先天发育性疾病。
自闭症误区二:孤僻、自闭就是是自闭症?
自闭症谱系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某种程度的社会行为、沟通和语言能力损伤,兴趣和活动范围狭窄并且刻板重复。孩子是否是自闭症,需要家长时刻留意自自家孩子在发育过程的种种行为,要与心理问题区别看待。
自闭症孩子不合群,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他们没有主动的语言交流和社交需求,显得特立独行,主要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们,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我们正常的孩子不一样,久而久之,小朋友也不愿意和他们玩耍。
自闭症误区三:儿童才有自闭症?
根据自闭症研究机构和残联部门统计,自闭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自闭症患者人数已超过1千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占到了200万,但是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可能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在幼儿期发现的,往往延续至青春期和成年期。大部分病例的状况在3岁左右就显现出来,因为自闭症是终身的,随着孩子们一步步长大,这些症状只会根据孩子们的康复情况有所改善,不会消失,所以少年、青年期以及成年期的自闭症也有很多,并不能说只有儿童才有自闭症。
自闭症误区四:自闭症都是天才?
与此误区类似的错误认知还有——自闭症患儿智力一定不正常吗?
根据2018年世界自闭症大会上,广东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邹小兵教授讲述,50%的自闭症孩子智力正常,5%-10%拥有天才能力。所谓自闭症的天才主要是指那些,如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阿斯伯格综合征就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爱因斯坦、牛顿、米开朗琪罗、约翰纳什、卡文迪许等许多天才学者可能就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
但是剩下90%-95%的孩子不是所谓天才,他们很多智力低于正常水平。
自闭症误区五:自闭症无法治愈?
邹小兵教授同时指出,我们要充分发挥自闭症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很多孩子记忆良好,对科学、艺术等有超出寻常的自发的兴趣,通过个性化的教育,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即使是所谓的低功能自闭症,也可能在及时发现和科学干预下,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邹小兵教授同时强调,“莫悲观、别大意、要帮助!”他呼吁,自闭症孩子不仅仅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帮助,还需要全体社会的努力,帮助这些特别的孩子们完成学业走进社会,自闭症孩子也会成为有用之才。
“自闭症需要终身照顾这种观念应纠正过来,至少一半的孩子会有好的未来。”邹小兵教授再次强调。
有着浪漫名字的“星星的孩子”,需要我们社会的理解和帮助,社会大众在面对自闭症,希望我们能做的是正确认识自闭症、接纳并尊重自闭症患者,有能力着帮助自闭症人数,让他们也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一份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