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总感觉心里空空的、一直没状态,这是怎么回事?
感谢邀请!我很高兴参与本话题的讨论。
如果心里一直有空空的感觉,这会影响你的心理状态,日久也会损耗你的精神,但是,您提出问题寻求帮助,说明您已经开始慢慢摆脱这种心理状态了。
每个人的经历、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认知世界的模式不同,所以心里空空感觉的成因每个人也不一样,但是,表现出来的状态大体相同,迷惑、茫然,不知该做什么,甚至还伴有焦虑感、抑郁感。
心里有空空的感觉,一方面也说明您是一位有追求的人,因为有追求,所以,您茫然。有的人一日三餐外,不想未来,每天也很乐呵,因为他对现状满意,不存在心里空空的感觉。
有的人认为,有了目标,加上意志力,就解决了问题。果真如此吗?我认为不尽然。
为什么有的人有目标,每天都忙于工作,但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真切的笑容呢?甚至,很多工作狂送上年轻宝贵的生命。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解决之道呢?
生命有动力,才有生命力,而目标和意志力并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动力,也称作驱力,驱动一个人向前走的力量。
这个驱力,不是来自外界,不是因为外界给一个赞美,或一个奖励,或一个社会地位,或荣誉光环。大量实证表明,这些只能给予一个人短暂的快乐,激发您短暂的动力,身边这些实例也不少。有些名星、成功人士因癌症而撒手人寰的并不在少数。
也有很多在文学、艺术、科学以及其他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人士,都很健康,甚至有很多老寿星。
他们在自己的生存、社会需求以及自己的喜爱之间找到了切合点,因为喜爱,所以愿意去做,成为驱动力。既成就了事业,也成就了自己,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所需。
所以,关键问题不是目标,不是意志力,而是我们需要静下来了解一下自己,什么才是内心最爱?想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定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把这些问题清晰化以后,便有了方向,再拟定总目标,再细化具体目标,管理好时间,每天具体做什么。
人们因为喜爱而会坚持,因为坚持而会取得无数个小成就,因为成就又会增加动力,这是一种良性互动。
喜爱才是产生人生动力的源泉。不喜爱的事,即使有目标,有意志力,能坚持做下去,也不会有发自内心的喜悦,甚或带来的只是压力,这方面的实例并不少。过多的压力导致精神、躯体的疾病。
希望我的发言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欢迎关注我,留言交流。
有时总感觉心里空空,没有状态,这是怎么回事?
很简单,这是一种迷茫状态。
生活缺少了动力,自感困惑,这不难理解,可这种状态来面对生活又怎么能行呢?
改变,只有改变心态才能恢复正常。一天天的日子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想抓住它,可那只是徒劳得。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都是自己生命里最年轻的一天,只有趁着年轻大干一场,才不负此生。
是呀,人就那么短短几十年,它真是经不起我们去犹豫,去等待,去浪费。
迷茫,***都有可能经历过,但决不可让它挡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只有将眼光放远,看到希望就在前方等着自己,用亲人与朋友的真情与爱做为支撑自己的动力,重心振作精神,告诉自己,想把生活过好,需要去努力找方向,找方法,切切实实投入到工作或事业中去,而不是象现在空虚迷惑。
心里空空的?一直没状态?怎么回事??恭喜你!失恋啦!这事情好解决!要么返回去发扬死缠烂打的不要脸精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要不要星星月亮🌙都能给它!这些都做了还是无济于事,那你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赶紧离场,来个华丽转身!打起精神去寻找下一段真正属于你的爱情💏!!三腿儿的蛤蟆不好找,俩脚丫子的人有的是!人生何处不逢春,何必单恋一铁锤?!这就是我上来就恭喜你的原因耶!离开的都是过客!客人是不能久留滴!能占满你心中空空的那个位置的人,没准儿就在下一个路口等你呢!!想想不远处的爱情!状态还会不在线吗?!必需必的一流在线开通啊!关键是一个萝卜它一定会有一个坑的!每天都想想你的萝卜病自然会好滴呀!!!
既然是有时候,就不用担心,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个状态。毕竟,人也不可能天天像打了鸡血似的全在状态。生活就是允许你时不时的灵魂出窍一会。然后再把状态找回来,重新调整一下心情!这就叫做间歇性偷懒。只有你的状态打到最低标准的空洞时,才能感觉出满血复活的***啊
心里空空的,总感觉不在状态,对什么事情也提不起兴趣,好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状态,并且能够意识到,甚至自责,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怎么改变。
周围的人可能会告诉你:加油,努力。可是自己怎么也执行不了,其实归根结底是意志力的问题。
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其实都是由大脑来控制的,在我们的大脑里有至少两个自我,一个是原始的欲望,譬如恣意妄为、及时行乐; 另一个自我克制冲动、深谋远虑。原始的欲望在得到满足后会得到满足感,使我们更有动力;另一个自我就是有意志力的自己,避免被欲望支配做出冲动的错事。
意志力也不是一直起作用的,你本身的欲望不足,或者意志力使用过多,疲劳而不起作用。
而现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压力的国度,如果陷入压力或抑郁,人的大脑和身体就可能互不协调,意志力就会受到影响,比如睡眠不足、饮食不良、久坐不动和各种消耗能量的事情,各种失控的行为多了我们就会自责、充满压力、焦虑、甚至抑郁。而没有什么比压力更能消耗意志力了。没有了意志力,也就没有了执行力。
那么如何解决呢,不论是对于缺少原始的欲望也好、还是因为压力等原因意志力减弱也好,以下几个方法都能帮助你改善大脑皮质,提高意志力,改变自己提不起兴趣的状态,而且都是证明有效的,我自己也在执行中:
1、锻炼、锻炼、一定要锻炼,这是科学家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只要你动起来,意志力会慢慢的找上你。
2、冥想,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因为冥想会提高你的专注力,把散漫的思维拉回到冥想的过程也是自控力起作用的过程。
3、放松,当你意志力使用过多而减弱的时候请到户外走一走或者闭目养神深呼吸,或者适当的奖励一下自己偷一下懒。
4、能量极度缺乏的时候请吃一块糖,但不要把吃糖当作捷径,糖吃多了就无效了。
5、足够的睡眠。
6、尽量吃自然的食物,少吃多糖食物,吃糖量并不与意志力成正比,而且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最后,说一下最重要的一点,请你慢下来,让你的脑子慢下来,一步一步地慢慢走,一点一点慢慢执行***,不要求快,一旦快起来,大脑的应激反应动起来会让你能量消耗更快,感觉会更累,意志力也就消失更快,从而陷入一个解不开的结。
怀疑自己心里有问题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就是心理疾病?这样说太宽泛,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不等于是一种心理疾病。根据题主所说,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的原因是经常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陌生人微笑,给亲人咆哮”。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控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儿童”心理在作怪。
01 什么情况[_a***_]称得上是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基于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脑功能障碍,人脑正常的精神功能的完整性被破坏,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受到影响的一组疾病。
举例来说,某公司员工长期受到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也较大,而他又不知道怎么缓解压力,排解心中的郁闷。那么,长期的慢性***会影响其精神心理状态,这时候如果再被公司辞掉,那么这种突发变故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他得了抑郁症,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他有典型的心理疾病。
当然心理疾病的诊断要靠精神心理科的医生。因此,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不能说是就有心理疾病。
02 为什么会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
通常人们会先有问题,然后才会有怀疑意识。那么题主的问题在于总是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即使他们什么也没有做错。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两次时,通常我们不会有什么感觉,也不会认为自己有做错什么。但是该事件反复多次的发生,尤其是事后我们反思到自己做的也可能不对时,我们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改过,不再出现此类***。然而,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又一次得对亲近的人发怒。这样会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心理有什么问题?甚至有点讨厌这样的自己,但又不知道怎么做。其实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在哪时,就离找到答案不远了。
03 人为什么会对亲近的求全责备?对亲近的发怒?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48.7%的受访者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伴侣身上,15.1%的受访者会发泄到朋友身上,14.7%的受访者会发泄到父母身上。一位受访者表示,“我经常会对男朋友求全责备、发泄负面情绪,有时候甚至会对父母也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每次事后回想都很后悔。”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交互心理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控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儿童”的心理。
之所以会有“控制型父母”这种心理,是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受到父母、老师、前辈等影响,他们身上的这种对我们要求过于严格、易怒的特点潜移默化得转移到了我们的身上,我们不敢轻易去违抗他们。那么伴随着“控制型父母”的影响,在我们心中悄悄的就形成了“顺从型儿童”的心理。
当我们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发泄负面情绪时,表面上看是反应了我们的“控制型父母”的心理的那种强势,实际上却是反应了我们“顺从型儿童”心理之下的弱小和恐惧的内在自我。另一方面,因为亲近的人往往会无条件的包容我们,也给了我们卸下防备的安全感。
正如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舒曼所说,“ ‘对陌生人微笑,对亲爱的人咆哮’ ‘爱我的人被我伤最深’,因为亲近和爱,人们会更信任,不设防,对亲密的人能尽情袒露自己,表现出所有的快乐和悲伤,甚至心理上还会退化到儿童状态。而对外人,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所以会戴上人格面具,同时也想尽量展现自己的优点,掩盖缺点。”
04 如何让自己不再对亲近的求全责备?
交互心理学认为“照顾型父母”与“自由型儿童”的心理关系是恰到好处的。但是人的性格受其生长学习工作的环影响较大,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呢?
(1)、合理的倾诉。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可以找亲近的人倾诉,排解郁闷的心情。而不是憋在心理,等着某一时刻爆发。
(2)、提前反思自己。当我们要准备对亲近的人发怒时,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3)、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向给我们施加影响的那些“控制型父母”们反抗一下,让自己少受影响。
我是心理咨询师,每天分享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欢迎留言区评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或者他人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