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身的一切都不满意,是心理有病吗?
感谢邀请,这里是豐子社评
对自身一切都不满意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去分析是不是心理疾病,因为心里疾病的定义是非常的严谨科学的。但是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碰到,无论多努力,都无法达到自己的期许,每天自己折磨自己。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两点引发的这个问题
一:童年经历导致的自我认同感过低,如常年被家长,老师忽视,或者常常被用来作比较,常年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
二:对自我本身和对周边事物的期望值过高,总是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好,就是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导致自己对自身一切都不满意。
记得苏轼有一首诗,写的特别的好。这首诗我送给题主。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其实认真的想想,人间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呢?我比你强,我比你多就是快乐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一定是寄托于外在的对比吗?一定要心想事成才会满足吗?其实——人间有味是清欢啊。
这里是坚持原创的豐子社评
喜欢我请关注我,多多交流
不喜欢我也请关注我,欢迎互怼
提问者的主题简洁明了,我也极力使我的发言简洁明了:很多人对自身不满意,表面看不出,这不满意早已下潜到潜意识里,摆不脱甩不掉,时时刻刻在折磨着人。有首歌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可以有很多解读,有种解读是这样的:表面的光鲜下隐藏着一颗灰暗的心。苦脑人的笑,苦中作乐,这些语句代表着一种矛盾的心境,自卑就是其中之一。对自己的一切都不满意的人有两种心境:一是自卑,二是好强。如果把这两种心境拿捏好了,可以转化为正能量:躯动自己奋发向上。如果拿捏不好,就会使人沉沦下去或是象一条好钢被折断了。总之,对自己的一切都不满意的人,要把握好这个“度",过了这个"度",会往极端发展,就真的进入到心理有病的时侯了。
这是认识和观念观点问题。认识事物的因没有认识能力或不认可有因的客观存在。只观注果。脱离现实,极于求成。看问题不从事物本身客观因素存在的不同。只是以主观的,从人与人攀比,比效定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自身是个现实的存在。同过主观在客观范内可由所变与否,也不是满不满意的事儿,只是努力了尽心了,结果如何那是现实。只能強迫自己承认。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力努力了。就心甘了。
感谢悟空邀请。
人对自己一切的不满意都源自于自己的实力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理想很丰满,现实更骨感,我们即寄希望于美好生活,又沉溺于安逸过去无法自拔,曾也一腔热血为君洒,而后怨天尤人一生平。其实对自己不满是好事,知不足,知耻才方能后勇。
正常的生活中都会发生不满意的情况,工作没有按照***完成,生活中发生了不可预知的事(黑天鹅)并带来了不必要的必然影响,这些不按部就班的事出乎意料之外就会使我们不满意。造成这些不满意的事源于未知的不可控因素,由于思想和措施上没有准备,不可掌控,更源于自己的无能为力,这些大部分由外力因素或是处理能力不足而造成的多是负面影响,心理会产生负担和恐惧,对未知的恐惧,怕事物逃离自己的掌控。
而更多的不满意是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人的认识层和自我定位层面往往高于自己的预期,如果以分数来衡量,完成一项职责任务是100分,正常60分完成,大多数人会给自己预期在85分以上,好比人们喝酒一样,在酒场总会过高的估计自己的酒量,经常把自己灌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在做一项事物的过程中不断弱化周围环境因素影响,突出主要方面的才能和特点,将周遭事物的表现都归于平淡和稳定的状态,过多的强调一件事的时候就会产生盲区,殊不知所有的问题和差距都不是由一个单一或简单问题(原因)产生的,并且往往我们会发现在处理一个问题或矛盾时候,伴随着过程,会衍生出新的问题,而正是这样的产生和湮灭的一些列活动,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主动规辟,只看到需要的和想看到的东西。因而我们总将一些不满和原因归结于外界,忽略了事物的本身的不可预期。
出现不满意本事一件正常不过的事,因为有不满才会有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的纠正并提高。人的自尊心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当发生问题的时候它就会出来作怪,或是埋怨他人逃避自身问题,或是找自我安慰的借口糖塞自己。无论与外与内,归根到底人总是趋利避害的,过分强调事物本身而从不认真反思自己。
不是病,是心理病,哈。
你觉得是病它就是病,我觉得挺正常,说明你知道需要提高,需要激发自己的潜力。你只是对自己的自信不够,需要努力提高。
你做事认真,却总是丢三落四,不够细心,记忆可能都觉得下降了吧!!
对自身不满没有毛病,每个人都有,因为每个人都会在细节上出问题,有人会自责,有人会掩饰过去。
你需要多给自己一些自信,别太内向,总在担心什么,会让自己压力增大,事就会做不好,你就对自己不满了。
或许你是一个什么事都想做完美的人,那你就苦了你自己。
你需要一个伴侣,来为你打气加油!!!去寻找另一伴吧!!
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心理不健康等于心理疾病吗?
在现代的心理学和心理医学领域,一般所述的心理不健康属于心理问题范畴,而心理疾病被定位精神性疾病。
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一般性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您对某件事情、某个诱发因素造成心理的负面情绪;严重心理问题一般指的是泛化,举例子说,一个同事和你吵架了,你的情绪一直没有疏解,造成你见到其他的同事你也会产生负面情绪,这就是泛化的概念。心理问题一般可以选择心理咨询,经过一段时间的合理疏导,会达到调理回归正常的目的。
精神性疾病,属于疾病范畴,比如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医学、药物治疗的,心理咨询仅仅是***手段。千万不要仅仅用心理咨询来治疗精神疾病,很有可能延误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建议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进行鉴别诊断,如果是心理问题,就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如果是精神疾病,就要迅速进行医学、药物治疗。
之前有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易感人群占总人数的20%,也就是5个人中有1个人存在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所以,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怕被笑话而选择讳疾忌医。
心理不健康是心态出偏差,偏想,凡事爱偏急,也是心理病,焦虑症,忧郁症等,出现此状况,自我调节,[_a***_]积极乐观心态,多运动交流,开心多笑,想好的就有好结果,同时必须注意营养,按时休息睡觉,遇事冷静考虑处理!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正常心理(分为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变态心理。正常心理会在某一个阶段或遇到某些事件的冲击时,产生一段时间的不健康状态;而变态心理是一种心理疾病状态。
***如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是一条从0到100的直线,那么狭义的心理不健康就是中间的灰色地带,即一般心理问题,并不特别影响生活和工作。广义的心理不健康应该是指所有带着问题的状态,包括心理疾病或者是精神分裂以及神经症。而心理疾病却是异常地带,超越了一般心理问题而成为了严重心理问题,即有可能是精神分裂或者是神经症。
一般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恢复到健康状态,不需要药物的***,而严重心理问题需要服药,并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一般都没有处方权,有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到有关医院进行就诊并遵医嘱服药。服药期间不要随便停,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并停药或减少剂量以及增加剂量,这个也是心理咨询师不能决定的,需要由精神科医生决定。
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医生也有很大区别,心理咨询师只能做咨询,没有处方权,不能开药,也不能要来访者随意停药。
心理医生有处方权而且他们与精神科相关更紧密,对精神分裂及神经症有更多方案和办法。
有心理疾病尽早到专门医院找比较靠谱的心理医生治疗,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效果。
如何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一心理疾病,其主要病因与症状有哪些?
边缘型人格障碍很多方面的不稳定,都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心里情绪、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等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差,因此经常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行为也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容易出现斗殴、酗酒、性滥交、***甚至自杀、自伤等行为。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特别害怕被亲人抛弃,什么事都想要自己掌控。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突出表现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和行为的冲动性,持久的空虚、孤独感及一些短暂的精神症状。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现实的分辨能力基本完整。会幻想,这也是它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的地方。
同性恋、双性恋是心理疾病吗,你怎么看?
由于***在传统的认识当中还属于比较敏感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的认识似乎常常要定义到病态或者变态,并且由于***者大约只占人口的1%~5%,占的比例相对要少的多,所以对于发现自己是***的人本身也常常产生困惑,那么***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各种少数性倾向(男同性性倾向、女同性性倾向、双性性倾向)和精神病理不存在任何内在联系,故同性恋、***不是一种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只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性取向。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将同性恋自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去除;1993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中除名;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对同性恋的诊断参照ICD-10做了调整,也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中除名。
不论同性恋、异性恋还是***,这种现象都不是人类特有,其他种类的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也有——这是有很多科学资料数据证明的,已经可以判断,***是正常的,至少自然允许。
***不可耻,甚至占大多数。有一种解释是,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是单一的性取向,而***则是包含了这两种取向的一种性取向。你可以理解成,有些人喜欢粉红色,有些人喜欢黑色,而我们既喜欢粉红色又喜欢黑色。
但是由于社会接受***的能力还很弱,对于那些在这方面有困惑的人,需要首先确定自己是否是***,如果确实是,也不要否定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因为***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正常的现象,而不是什么疾病,除非给自己带来了明显的痛苦,而学会接受自己是很必要的。
林溪:知名心理学专家,明星私人心理医生,企业EAP顾问,用心理看世界,归纳发展出独特个人风格的“读心术”、“识人术”体系,累积了众多经验和案例,被誉为“最美读心女神”。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5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