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敢体检,常怀疑自己有病的人该怎么办?
“我又没什么不舒服,体检做什么?”
“我可不敢体检,万一查出个病来怎么办?”
如此等等,这就如同认为乌鸦会带来灾祸一样,属于因果倒置
事实上,体检本身并不会招来疾病,相反,很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通过常规的体检和有针对性的检查,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疾病,早期干预的目的,这样疾病的预后当然也就比较好了。
对于身体确有不适的患者,更应当积极进行检查,以明确不适的原因,早期得到恰当的治疗。
因此,我们建议健康人群(指无任何基础病史和家族史)应当每年进行一次常规基础体检,如果有基础病,既往病史,家族史,地方疾病史,还应适当增加针对性随访频率。
对于体检中发现的轻微异常,应当引起重视,体检报告应当交由专业的医师诊断分析,对于可疑的结果还应当做进一步检查或密切随访,以防患于未然。
总是乱想怀疑和害怕,不愿意交流,是抑郁症吗?
你这不是抑郁症,抑郁针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不如意做拒抗。你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害提前做回避,这是焦虑倾向,焦虑状态或焦虑症,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恐惧,以及对环境的怼忮感。
我的作品里有相关的文章和***,有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希望能够帮助你。
你这个是焦虑症
杞人忧天
疑心重重
如果长期这样
生活也放下了
只想这个事
焦虑久了也会抑郁
治疗方法:
1、你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出问题了,不是现实有那么可怕,看看还能分辨清楚主观和客观吗?
如果分辨不清楚,就认为世界是危险的,身体要得病,那就和人交流交流,在家人帮助下,慢慢调节心态。
2、自助解决不了,就只能看心理科,心理科开药,服用抗焦虑的药物
3、做下心理咨询,心态需要建立自信,结合生活压力,不断完善性格。多疑的心,多和从小有关系。
4、运动吧,胡思乱想很累,想也想不通,就多投入生活里,多运动,多充实起来,忙是治疗一切心理困扰的良药。
加油。心岸姐姐祝好。
从您提供的细节来看像癔症,有比较强烈的死亡恐惧,和抑郁症的区别是:抑郁症是觉得活得没意思,想死;癔症是总是害怕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很恐惧死亡!
癔症跟心理因素有关,需要探索自己内在恐惧的根源!
你之所以乱想怀疑和害怕,不愿意交流,是担心与你交流的人看不上你。你具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你渴望受到家人和周围人持久的重视,你做事表现得十全十美,也是为了得到周围人的关注、关怀,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崇拜、赞美;你对成功、荣誉、财富、美丽爱情,有过分的期许,坚信自己有独特的魅力;你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嫉妒别人不能赏识自己。
由于你对自己的心身过分、过度的关注、关怀,由此担心自己的健康状态;同时用自己的健康状态来索取你亲近的人和你周围的人对你的关怀与关爱。
你的这些表现并非是抑郁症。其原因是幼儿时期,或因母爱的剥夺,或父母离婚,或家庭情感破裂,或长辈过分溺爱,不合理的教育,以及遗传因素,生物因素与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形成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首先解除自我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实际上是重复着[_a***_]期婴儿化的行为。人虽已长大而心理却还依恋婴儿期摇篮中的生活,舍不得放弃被人关怀与关心的生活。
心理治疗中,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你的人格特点,在童年期便有其原型,你一旦把潜意识对婴儿期的依恋与依赖,提升到意识层面,你便有了清晰的认识。
其次是要学会爱别人。对于自恋性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己的自恋,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抛弃自己婴儿期的依赖感,最终走向人生的成熟。
穷人,活着就得像张飞,而不是学诸葛亮,诸葛亮们都很会想着努力,成功,致富…但是能实现的很少,抑郁了,而张飞粗犷,耐磨,成就成,不成就作罢,经得起受挫,睡得着,还能笑得出来。哥德尔不确定性,会从意识不到的角度蹿出来磨人,生活是条疯狗,我不能尽然掌握,随缘不可能随缘,看人事物粗糙大概些还行。
怀疑自己心里有问题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就是心理疾病?这样说太宽泛,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不等于是一种心理疾病。根据题主所说,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的原因是经常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陌生人微笑,给亲人咆哮”。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控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儿童”心理在作怪。
01 什么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基于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脑功能障碍,人脑正常的精神功能的完整性被破坏,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受到影响的一组疾病。
举例来说,某公司员工长期受到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也较大,而他又不知道怎么缓解压力,排解心中的郁闷。那么,长期的慢性***会影响其精神心理状态,这时候如果再被公司辞掉,那么这种突发变故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他得了抑郁症,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他有典型的心理疾病。
当然心理疾病的诊断要靠精神心理科的医生。因此,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不能说是就有心理疾病。
02 为什么会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
通常人们会先有问题,然后才会有怀疑意识。那么题主的问题在于总是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即使他们什么也没有做错。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两次时,通常我们不会有什么感觉,也不会认为自己有做错什么。但是该事件反复多次的发生,尤其是事后我们反思到自己做的也可能不对时,我们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改过,不再出现此类***。然而,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又一次得对亲近的人发怒。这样会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心理有什么问题?甚至有点讨厌这样的自己,但又不知道怎么做。其实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在哪时,就离找到答案不远了。
03 人为什么会对亲近的求全责备?对亲近的发怒?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48.7%的受访者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伴侣身上,15.1%的受访者会发泄到朋友身上,14.7%的受访者会发泄到父母身上。一位受访者表示,“我经常会对男朋友求全责备、发泄负面情绪,有时候甚至会对父母也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每次事后回想都很后悔。”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交互心理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控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儿童”的心理。
之所以会有“控制型父母”这种心理,是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受到父母、老师、前辈等影响,他们身上的这种对我们要求过于严格、易怒的特点潜移默化得转移到了我们的身上,我们不敢轻易去违抗他们。那么伴随着“控制型父母”的影响,在我们心中悄悄的就形成了“顺从型儿童”的心理。
当我们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发泄负面情绪时,表面上看是反应了我们的“控制型父母”的心理的那种强势,实际上却是反应了我们“顺从型儿童”心理之下的弱小和恐惧的内在自我。另一方面,因为亲近的人往往会无条件的包容我们,也给了我们卸下防备的安全感。
正如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舒曼所说,“ ‘对陌生人微笑,对亲爱的人咆哮’ ‘爱我的人被我伤最深’,因为亲近和爱,人们会更信任,不设防,对亲密的人能尽情袒露自己,表现出所有的快乐和悲伤,甚至心理上还会退化到儿童状态。而对外人,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所以会戴上人格面具,同时也想尽量展现自己的优点,掩盖缺点。”
04 如何让自己不再对亲近的求全责备?
交互心理学认为“照顾型父母”与“自由型儿童”的心理关系是恰到好处的。但是人的性格受其生长学习工作的环影响较大,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呢?
(1)、合理的倾诉。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可以找亲近的人倾诉,排解郁闷的心情。而不是憋在心理,等着某一时刻爆发。
(2)、提前反思自己。当我们要准备对亲近的人发怒时,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3)、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向给我们施加影响的那些“控制型父母”们反抗一下,让自己少受影响。
我是心理咨询师,每天分享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欢迎留言区评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或者他人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5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