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哪个最重要,预防的定义是什么?
预防是以人群为对象,以健康为目标,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即首先要找出造成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取预防措施。如我们现在在做的优生优育教育、疾病知识科普普及等等
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如传染病,"三早"预防就是加强管理,严格疫情报告。除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外,还要密切注意病原携带者。
***预防也叫康复治疗,是对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此时机体对疾病已失去调节代偿能力,将出现伤残或死亡的结局。这个时候应***取对症治疗,减少痛苦延长生命,并实施各种康复工作,力求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康复。
预防,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是现在国家卫生工作实施的总方针。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具体体现。
诊断,是临床医生对病人主诉感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检查,以及***集病史,等等对患者做出定性定位总结。
治疗,是临床医生对做出明确诊断的疾病,通过物理,化学,手术,等手段解除,缓解病人各种痛苦的方法和过程。
康复,是各种疾病慢性期导致的病人功能不全,或者受限,工作生活受到影响而***取,休息,药物,功能锻炼等过程称康复。
各个环节同等重要,切不可重治轻防。
您好,感谢您的提问。您的问题问得很大,我就从高血压相关方面回答吧。
要知道高血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这四个方面哪个最重要,我们得先知道这四个方面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如何预防高血压,要先了解高血压的易患对象有哪些人?
高血压的易患对象有:
血压130—139/85—89mmHg、摄盐过多,超重或肥胖、长期过量饮酒、吸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有高血压家族史、男性≥55岁及更年期后的女性。
有以上情况者,建议每6个月测量1次血压,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如何诊断高血压=如何早期发现、确诊高血压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无症状,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而是体检或偶尔测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故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有些患者是在发生了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需要透析时才知道自己的血压高,所以建议血压正常的成人每两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需强化各级医疗机构首诊测血压制度,即到医疗机构就诊,不管看什么病,均要测量血压,以便早发现高血压、早治疗。
若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气促、胸闷、肥胖、睡眠打鼾、乏力、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或麻痹、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则提示可能血压高,应尽快就诊。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有两个方面: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服用降压药。
二者缺一不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合理用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
那么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膳食
2、控制体重
3、戒烟限酒
4、适量运动
5、心理平衡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常识要点如下:
“降压是硬道理”:早降压早获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降压达标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降到最低,最大获益。
降压药的用药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应用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性化。
血压控制的目标:一般高血压<140/90 mm Hg;老年高血压<150/90 mm Hg。
血压达标时间:一般患者用药后4——12周内达标;高龄、[_a***_]或双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
常用降压药有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单片复方制剂,均可用于高血压初始和维持治疗,但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治疗和定期随访。
总是怀疑自己生病,怎么克服这种想法?
作为一名生物,每个人内心中都有对死亡的恐惧感,但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人选择用极限运动暂时战胜死亡,有的人选择对死亡闭口不谈。而你选择的方式,则是让自己竖起“预警死亡”的雷达,时刻侦测和小心自己身边可能致死的各种因素。因此你对于疾病会过分敏感,以至于让自己苦恼。
那么为什么你会对疾病过分敏感呢?通常会有如下两种原因。
心理界限易被突破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关于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这个界限会管理你接收到的信息。例如你看到一个陌生人在哭泣,可能你不会体验到过渡的哀伤;但如果你的家人在哭泣,你体验到的哀伤就会强烈很多。这就是心理界限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
而你的界限似乎更容易被突破,因为你很难划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会更容易将自己想象的东西当做真实发生过的。因此在你感觉略有不适时,对疾病的担心就仿佛变成了得病的体验,促使你去检查身体。
所以你要在每次自己有情绪时反思,这是现实带给你的情绪,还是想象带给你的情绪?
期待被照料
经常怀疑自己得病的人,通常也是日常中获得照料不够的人。在你的内心中对自己有一个苛刻的要求,那就是正常的你不应该获得周围人的照料,只有在自己得病的时候才值得拥有这些照料。因此当你情绪压力大的时候,就会自然通过“怀疑自己得病”的方式,在想象中完成自己被照料的过程。
因此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对周围人要的更多一点,学会适当撒娇和任性,这会帮助你降低很多心理压力,也就减少了怀疑自己得病的想法。
于际敬,《易思维问题解决》创始人,知名心理专家,《爱情保卫战》等多家电视节目邀请嘉宾,从业20余年,上千小时咨询个案
欢迎关注头条号:心理专家于际敬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