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题库

huangp1489 2024-05-13 52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1. 没有任何防护,用手接触了艾滋病人的血液,感染几率有多大?有什么依据?
  2. 艾滋病毒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死亡,为什么共用刮胡刀却容易传染呢?

没有任何防护,用手接触艾滋病人的血液感染几率有多大?有什么依据?

题主你好: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下,手接触到了艾滋病人的血液,感染几率多大?首先科普一下艾滋病毒(HIV)传播途径,众所周知艾滋病毒传播途径有三条,(1)血液传播:输入带有艾滋***的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自身伤口接触到艾滋病人的血液。(2)性传播:不***取安全措施的性行为,接触到艾滋病人体液。(3)母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题主如果手没有伤口没有防护措施接触到艾滋病人血液,传染上的可能上几乎为零,若手有伤口、溃疡面,接触到了艾滋病人血液体液,72小时内也是能补救的,到医院感染科服用阻断药物做阻断治疗

用手接触了艾滋病人的血液,感染几率有多大?

针对于上文,两个热心者接触了艾滋病的血液,几天后才知道救助者是艾滋病患者,那么被感染的条件有哪些呢?

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题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救助者接触患者的血液时手上是否存在伤口,如果有伤口的风险较大;

第二:被救助者是否在服用抗***药物(鸡尾酒疗法),如果尚未服药,病载高则传染性大,如果正在服药且病情控制稳定,传染性不大。

第三:救助者错过了阻断的最佳时机(72小时之内)。

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题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留好人证、物证,万一存在被感染的现象可以寻求***部门的帮助

医生提醒:任何时候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别人的血液,做好自身防护

有关感染性疾病可以关注并私信李平医生,健康路上有我陪伴!

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题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手上没有伤口或皮肤粘膜的损伤,被感染的几率基本上没有。

1、艾滋***其实很脆弱

艾滋***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很差,一旦离开了人体会很快死亡,不要说各种消毒防腐剂,即使是饮食中的油盐酱醋,体内的胃酸都能杀灭艾滋***,一旦脱离宿主,暴露在空气中的艾滋***会很快死亡。

2、完整无破损的皮肤是防御艾滋病的天然屏障。

人体的皮肤粘膜具有天然的防病抗病能力,对于艾滋***也是如此,只要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手上没有皮肤粘膜的损伤,没有伤口,就不会被感染。

3、艾滋***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血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患者的唾液、泪液及其它分泌物中可含有***,这里面的***含量非常低。所以性行为、静脉注射***、母婴传播、输血等医疗行为才是艾滋病传播最主要的方式。

而没有皮肤粘膜损伤的普通接触,即使是患者的血液,也基本上不会被感染。

总之,用手接触了艾滋病人的血液,如果确定接触部位没有皮肤粘膜损伤,感染几率基本为零,不用过于焦虑


好心救人,对方却是艾滋病感染者。如果你的双手上没有伤口,没有黏膜破损,那么即便接触了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也几乎不存在被传播的风险。

其实这个问题更要引起关注的是医务工作者,因为他们存在职业暴露的高风险和意外的可能。尤其是急诊外科护士和医生们。

虽然,现在在做手术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常规的筛查检查,确保术者是不是血液传播类疾病(乙肝梅毒和艾滋病等)感染者,但是仍要确保规范的做好职业的保护,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如果担心这次接触,可以在72小时内做一些阻断的治疗。另外也可以及时的去疾控中心进行筛查,在三个月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一般来讲风险是极低的,甚至为零。

走在人群中,艾滋病感染者并没有和别人有什么异样,所以我们还是规范的预防为好。

应该从远离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三方面去预防,对于普通人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第1种,其次第2种,第3种和很多人的关系不大。

我是小影大夫。好心救助了人,双手沾满了献血,几天后才却发现被救助者是艾滋病患者,[_a***_]肯定是不好受的。要确定自己的手上有没有伤口,如果没有伤口,感染的几率很低。从接触到他血液到知道他患有艾滋病是多长时间,如果在72小时以内,建议尽早吃阻断药。如果无法确定手上是否有伤口,那么尽早去吃阻断药。预防万一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

艾滋病的三种传播方式

艾滋病的三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上面说的双手有血,如果手上有伤口,那么有可能会血液传播。血液传播还存在于职业暴露的高危医务人员,为艾滋病患者手术,手术中不小心砸破了手套和皮肤,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性传播也是目前主要的传播方式。前段时间报导的艾滋病患者报复性社会的行为,让人细思极恐。要懂得洁身自好,防范于未然。

尽早使用阻断药

艾滋病***在体外生存时间短,单纯暴露在空气中,几分钟便会死亡。但是流出的艾滋病血液中的***,存活的时间相对要长一点。双手是被救者的血液,是有感染的可能性的。

但是需要确定手上是否有伤口,如果没有伤口,完好无损,那么感染的可能性极低,甚至有0。但是很多人都无法确定自己手上是否有小的看不见的破口,与其天天担心受怕,还不如主动尽早的去吃阻断药。三个月后就可以检测到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好人应该有好报,希望两位好心的救人者没有感染艾滋病。另外,在我们不了解别人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徒手去接触别人的血液,有条件的可以带个手套。

我是小影大夫,想了解更多医学知识,请关注我。

艾滋***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死亡,为什么共用刮胡刀却容易传染呢?

我不明白这个剃须刀容易感染是谁说出来的理论……这得多大的伤口啊……你想想艾滋病患者,他需要在脸上划多大一个口子,全都是血。哗哗流,止都止不住……这时候,你拿起来就用……同样的,把自己的脸也划一个大口子哗哗淌血……且不说,真的有那么大出血量你会不会立刻就拿来用……就说这种逻辑都不可能好吗!别说是剃须刀了。就算是无保护***,被传染的几率是百分之一啊……记住一点,就是,不管什么途径。体液交换才是重点。达不到足够量的体液交换。根本不成立传染!如果HIV患者发现自己生病了立刻上药。抗逆转录***药物服用以后,体内***就被抑制了。连续两次病载扩增阴性以后,根据U等U原则。根本不会传染人的……更别说你刮胡子了……

艾滋***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死亡,为什么共用刮胡刀却容易传染呢?

谢谢邀请,共用刮胡刀,有传染艾滋病,乙肝的风险。简单理解,就是刮胡刀可能产生微小的伤口,接触血液,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

感染了艾滋病,是不幸的,个人家庭都是致命的打击,社会也在想方设法的提供帮助!重在预防,规范输血,安全性行为,母婴阻断,全民教育!攻关治疗艾滋病,也是医学面对的紧迫任务。

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都要有防护意识,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降低艾滋***的传播几率,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每个人都有责任和担当。别人的行为是不可控的,只能约束好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我们都身在其中!

不共用剃刀,是防止一旦剃刀被艾滋病人血液污染,可能造成艾滋病传播的问题。这一命题是否能成立?关键要看艾滋病***在离体血液中的生存能力。

一些研究机构证明,离体血液中***存活的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的含量。***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使在室温中放置96小时,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仍可在其中不断***。即使干枯2~4小时,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淋巴细胞仍可进入其中,继续***。***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燥两小时后,活力即丧失。

依据上面的结论,如果剃刀被艾滋病人血液污染;如果剃刀从被污染起至下一个使用者中间的间隔不超过两小时;如果接下来的使用者被剃刀划伤、剃刀上的污染血与使用者伤口血液融合,那么下一个使用者就有可能被艾滋***感染。

目前关于艾滋病***生存条件的研究很多 ,结论也并不尽然相同。上面所言限于实验室环境下、理论的推断而已。按美国疾控中心的说法,在实验室环境,含有艾滋病***的血液干燥几小时后活性下降99%。除实验室环境外,含有艾滋病***的离体血液造成感染几率几乎为零。

艾滋病***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离开人体不易生存,这是普遍的共识。 但***在各种条件下生活时间的长短,认识上有不一说法,美国疾控中心对离体***的感染性基本持否定态度,但在提法上的“下降99%”和“几乎为零”,也都不是绝对的概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638.html

相关文章

心肌疾病知识重点-心肌疾病知识重点归纳

如何预防心脏猝死?心脏囊肿是怎么回事?一个人,心脏有疾病隐患时,身体时常有哪些生理上的症状及不良反应?如何预防心脏猝死?想要预防心...

疾病知识 2024-12-22 阅读1 评论0

小班夏季疾病知识,小班夏季疾病知识教案

中暑了怎么办小班教案反思?幼儿园小班卫生保健计划?如何对常见儿童疾病进行预防?中暑了怎么办小班教案反思?活动目标1、知道中暑的原因...

疾病知识 2024-12-22 阅读1 评论0

疾病预防知识用语,疾病预防知识用语大全

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规定?疾病预防中心星期六上班吗?四不伤害宣传标语健康同行的句子?护士应该怎样做好疾病预防工作?传染病防治法第二...

疾病知识 2024-12-22 阅读0 评论0

痢疾病毒知识-痢疾病毒知识宣传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哪些?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哪些?主要的症状包括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发热等等,或者可能跟感染上了细菌...

疾病知识 2024-12-22 阅读1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