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与抑郁症有关联吗?
多年来,科学家们加强了肠道细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体健康状况的其他方面,表明我们独特的肠道细菌特征可能对精神疾病如抑郁症产生深远影响。来自费城儿童医院的一项新研究增加了这一证据,详细说明了实验室大鼠肠道细菌移植的结果。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详述了将受到社会压力源的动物的肠道细菌移植到未受压力的动物身上的结果。研究小组发现,将受到社会压力源的大鼠的肠道细菌移植到未受压力源的大鼠身上后导致后一组的负面行为改变,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组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
此外,发现移植的肠道细菌在已经从受压大鼠接受细菌移植的无应激大鼠的大脑中诱导炎症。第一组的炎症是压力的结果。
过去的研究强调了与健康个体相比,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的肠道细菌的差异。与这些数据的相似之处在于涉及精神问题的动物模型。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更容易受到压力的老鼠的选择细菌(包括梭菌属)的百分比高于对压力有抵抗力的大鼠。
肠道细菌的变化是通过粪菌移植进入“天真大鼠”,这是从未受过任何压力的大鼠。接受易感大鼠移植的“天真大鼠”表现出与抑郁相关的行为改变。有趣的是,研究小组解释说,焦虑主要受压力引发的神经活动变化的影响,而抑郁行为则与肠道细菌紧密相关。
该研究为潜在的新抑郁症治疗铺平了道路,可能涉及使用含有特定有益菌株的益生菌。
肠道细菌会跟一个人的个性有关?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这项研究来自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Katerina Johnson博士,她进行了一项关于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跟个性关系的大型人体研究。除了社交能力,肠道细菌还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神经质程度。
资料图
虽然过去也有研究把肠道细菌跟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但这项新研究更加关注其对人格的潜在影响。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Johnson博士发现,肠道细菌种类更多的人拥有更大的社交网络,这表明肠道健康的改善可能跟人们的社交程度有关。
另外,该研究还发现,与之相反的另一端--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少的人--更有可能经历高压力或高度焦虑。根据这项研究,配方奶粉而不是婴儿时期的母乳喂养可能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肠道菌群直至成年。
在幼年食用配方奶粉的人群中发现的肠道细菌种类较少,这意味着婴儿喂养方式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此外,研究还发现,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可能有助于改善一个人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出国旅行,它能让一个人接触到完全不同的饮食和新微生物,而这可能对人体是有益的。
此外,食用大量的天然益生菌食物品如香蕉、全谷物、发酵食品如泡菜等的人,其肠道细菌更富多样性。然而,同样的益处跟服用益生菌补充剂没有关系。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肠道细菌可能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对他们的肠道细菌产生很大影响;调整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改善肠道健康,而这可能会改善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