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障碍是什么?是精神疾病心理病吗?怎样才能确诊?
双相障碍全称是双相情感障碍,是不折不扣的精神疾病,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通过详细的精神检查和日常观察才能确定诊断。
说一说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既往包括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以及抑郁发作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形式包括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以及双相抑郁所包括的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双相障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躁狂和抑郁的交替出现,但很多患者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会表现为躁狂或抑郁之中的一种情感体现,而且双相障碍的患者往往发病年龄更小,躁狂或抑郁的症状表现更严重,与单相抑郁相比较,出现的自残、自杀行为更多、更严重、更无法预料。
双相情感障碍是我国规定的六种重大精神疾病之一,是国家严重精神障碍建档管理的疾病,所以不言而喻,这是一种精神疾病,不是所谓的心理问题。
但双相情感障碍诊断存在困难,是公认的误诊率高,漏诊率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修正诊断的精神障碍疾病。曾经美国人做过类似的长程跟踪调查,确诊一个双相患者平均需要7.5年,先后经历3名精神科医生,所以即使在精神医学相对发达的美国,双相障碍也是难以诊断和容易误诊、漏诊的。
那么怎么样去确诊一名双相障碍患者?
首先做重要的是详细的询问病史,询问对象包括熟悉情况的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本人,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精神检查,但即使这样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一名住院患者也往往会在住院期间修订她的确定诊断。
比如不久前有一名患者住院时因严重的***倾向,询问病史时患者和家属都分别否认既往存在躁狂或者轻躁狂发作表现,患者既往也曾经在广州诊断过重度抑郁发作,但住院治疗的期间,患者治疗不久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躁现象,所以,家属和患者一定是遗漏了既往的轻躁狂诊断,因为轻躁狂表现本就与正常人差别不大,且持续的时间更短。
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出现转躁现象是可以确定患者是双相障碍的,所以一旦出现转躁现象必须立即停服抗抑郁药物,转为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
所以如果之前的躁狂或轻躁狂表现不明显,很多双相患者是会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发作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的疑问有所帮助,关于双相障碍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有ICD-10和DSM-IV。
***学家和心理学家通常认为,双相障碍是一系列必须成群出现的症状(每次不止出现一种症状),并且症状们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经历发作阶段、症状最严重阶段和恢复阶段。
双相障碍的患者的躁狂或者抑郁的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可能几天,长的能持续几个月。抑郁和躁狂状态会交替在病程中出现,有的人甚至在一天中出现如此交替,被认为是“快速循环型”的发病状态。
双相障碍发作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形成,而躁狂或抑郁的严重程度也会因人而有很大不同。很多患者会分阶段地加速进入躁狂状态,而有的患者会螺旋式地陷入抑郁状态,尽管抑郁的状态也很少是泾渭分明的。
对某些患者来说,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之间的时间段内不会有症状,但有的患者在这两个发作之间的时间段会有前面的发作所遗留下来的症状,如睡眠障碍、正在形成中的急躁、抑郁或轻躁狂的症状。
药物治疗是双相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疾病的发作期用药种类和分量会更多,维持期会少一些,但是都得坚持持续用药。
随访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双相型心境障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病症,患者性格极端多变,较难与人平和相处,极易出现较大情绪波动!性格中既有难以控制的暴躁,又有无法自拔深入骨髓的忧郁处处如影随形!就好似站在悬崖边上轻生的***者,既挣扎于跳下去的恐惧,又畏惧转过身的重生!
这种歇斯底里的心境,没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在精神科有明确的诊断标准,通过积极的对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是不影响社会功能的。
双相情感障碍在疾病的表现上存在两种形式(躁狂相和抑郁相),它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病人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时可有***性症状;经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完全缓解,社会功能恢复如常人。
我们经常遇见的双相情感障碍是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发作,那么我们通常把双相情感障碍分为Ⅰ型和 Ⅱ型。
Ⅰ型:有躁狂、抑郁发作,躁狂发作严重
Ⅱ型:抑郁发作严重,躁狂发作轻
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通常在躁狂或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较少见
快速循环发作:[_a***_]是指过去12月中,至少有4次心境障碍发作
从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心境是如何波动的
一般我们在诊断这类疾病的时候需要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很多患者来就诊时都会描述自己目前的状态,往往容易忽视以前出现的症状;尤其是双相障碍的病人,因为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表现,在疾病转向期原有病情会减轻,在出现相反的病情表现时可能会让患者误以为自己的疾病完全缓解了,有些病人会在这种情况下减少药量甚至停药,势必会加重疾病的波动,所以在***集病史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关键信息,这对于诊断双相情感障碍至关重要。
双相情感障碍的规范化治疗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期):心境稳定剂+抗***药(口服或肌注),必要时电抽搐治疗(MECT)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心境稳定剂为主,睡眠不好时可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必要时用抗抑郁剂或电抽搐治疗(MECT)
通过急性期的治疗,患者病情会逐渐稳定,但在巩固期坚持服药极为重要。
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巩固治疗的时间:抑郁发作4-6个月;躁狂或混合性发作2-3个月;***心理治疗,防止患者减药或停药。
维持治疗的时间
对于维持治疗的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过作为医生我有一些建议提供给这样的患者;对于多次复发者,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后,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以避免复发;在停药期间如有任何复发迹象应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应给予更长维持治疗期;应去除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不良因素及施以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更有效的提高抗复发效果;任何一种精神疾病都需要完整的治疗规范,既是对医生专业水平的检测,也是对患者意志力的考验;疾病并不可怕,我们学会如何应对,就会战胜困难,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感谢分享,欢迎大家给予更多建议。
"看你很斯文,怎么住这来了?"我看着面前的他平静的问。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1⃣️幅白边眼镜,身形也很匀称。
"我在上班的时候翻了几个跟头。"他苦笑着说。
"你干嘛要在上班的时候翻跟头呢?"我好奇而友好的问。
"我也不知道,没忍住。就是想翻个跟头。确实没忍住。"他怒气冲冲的说。
"在这你还想翻跟头吗?"我问。
…看着他垂头丧气的样子,我不知说什么好。一会儿他掏出1⃣️根烟,找别人对个火,一缕青烟,🈵️心愁绪。⋯
《***院见闻》
对任何事情都过份担心,是不是心理有病了?
对什么事情都过分担心,这种人本身就是胆小怕事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心中没有远大的理想,虽说做每件事都要考虑清楚它的后果,要做好市场调查,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胆大心细,不能盲目的干,机会是不容错过消纵即逝。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虎头蛇尾,不优柔寡断,男人要顶天立地,做事要干净利落,相信自己的能力别人能干好的事我一样行。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敢拼的精神,不轻易言败。男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要勇于战胜自己,才能开拓进取。
这是因为胆太小:精小微慎:,想得太多太细,畏前缩后,不敢作为。如果每件事情都这样,就不可能有所发展的,做事情总会有利有弊的,不能粗心,也不能考虑太细,这两种都会损害这件事的。
这是有病。农村人叫神经过敏,书上叫杞人忧天。害处不小,小心翼翼,顾前顾后,畏首畏尾,错过良机,大事不成,小事不足。常人总是三思而后行。其实,孔子告诉我们,凡事二思就可以了,再思顾虑多了就容易坏事。土话讲,大胆得官当。古代很多当官的,文化不高就是胆子大。古人造词,胆识,胆识胆识,胆在前占第一位,识在后占第二位。无胆,什么也不敢干,为自己的失败找一大堆理由。胆大之人,先干了再说,成与不成对与不对过后再说。为什么说,文化人酸溜溜?有些文化人不敢干大事?就因为文化人把识放在了第一位,胆放在了第二位。
感谢您的邀答,个人认为对任何事情都过分担心,应该不是心理有病了。可能是你的内心太过空虚,太过于将各种小事放在心里了。
你的闲暇时间应该是很多,所以才有精力各种凭空设想,往往人生想得越多,担心的事情也越多。
好多年前我遇到事情就会回家和我妈说,我差点遇到这种危险,差点遇到那种危险。我妈的回答就特别好,“差点”不就是没有发生吗?那么还不停的说有什么意义。后来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其实很多危险的事情只要没有发生就并不危险,如果我们因为这些没有发生的危险就莫名产生各种恐惧,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还曾经遇到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师傅,他在等红绿灯时给他老伴打电话,不停的强调煤气一定要关。他说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担心这件事情,有时候都彻夜不眠。这样的心情就有些过了,这种就是因为主观臆测而让自己过度恐惧了。
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所以说,有时候要适当放下心中挂碍。将心情放松,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将空虚的心灵填满。很多事情,如果靠“想”能解决的,那就多想想。如果“想”根本就解决不了,还徒增烦恼,干脆就不要去想。不如做些其他事情,让自己充实起来。
内心也不要去怕,如果真的遇到难事了,就只能去面对、解决了。很多事,真的是怎么“怕”都解决不了的。所以很多“怕”真的是自己为自己设的心障。
平日要少看少接触那些让你产生恐惧的事物,多看些阳光美好的事物,让内心有阳光照射进来,将思想中久封的阴霾都一扫而空。经常去阳光下走走,登山远眺,望江观海,感鸟语花香,沐浴自然的明媚春光,远离那些让你心情不愉快的人。天长日久,你的心情自然明朗轻快,就会放下很多纠结于内心的困惑,就会发现曾经日夜备受煎熬,经常担忧恐惧的自己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一个内心坚强,能够勇敢面对人生的自己了。
还有就是多读一些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书籍,好多生命的力量真的是从好书中能找到答案的。要相信,墨香也是一种心灵的智慧。
当然,也要增强自身防范各种危险的能力!
希望这篇小文能够帮到你一点点。祝幸福、快乐!
对任何事情过分担心,是不是心理有病了?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过分的担心是太过在意,得与失都看的重!有人说这样的人心量小,容易过得压抑!
世界之大,形形***的人,有大大咧咧,有精明算计,有顾前不顾后,有太多太多……当然还有一种,过分担心的。
过分担心的人也分类别,有的是担心自己的得失,也有的人担心的是他人的得失,还有的是考虑双方的综合得失!
有的人天生就是这样,尽量的让手边的事情做到完美,让身边相处的人感到舒服,并且尽量不麻烦别人!
这样的人虽然过得有点辛苦,但也享受其中!每件事情因为考虑的比较周全,一般做的决定,对己对外都会满意!
性格使然,过分担心的人对待事情上不能大步向前,在社交中活动也会有一点阻碍!
有利有弊,只要无愧于心,做个好人就好!
怀疑自己心里有问题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就是心理疾病?这样说太宽泛,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不等于是一种心理疾病。根据题主所说,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的原因是经常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陌生人微笑,给亲人咆哮”。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控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儿童”心理在作怪。
01 什么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基于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脑功能障碍,人脑正常的精神功能的完整性被破坏,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受到影响的一组疾病。
举例来说,某公司员工长期受到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也较大,而他又不知道怎么缓解压力,排解心中的郁闷。那么,长期的慢性***会影响其精神心理状态,这时候如果再被公司辞掉,那么这种突发变故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他得了抑郁症,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他有典型的心理疾病。
当然心理疾病的诊断要靠精神心理科的医生。因此,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不能说是就有心理疾病。
02 为什么会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
通常人们会先有问题,然后才会有怀疑意识。那么题主的问题在于总是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即使他们什么也没有做错。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两次时,通常我们不会有什么感觉,也不会认为自己有做错什么。但是该事件反复多次的发生,尤其是事后我们反思到自己做的也可能不对时,我们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改过,不再出现此类***。然而,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又一次得对亲近的人发怒。这样会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心理有什么问题?甚至有点讨厌这样的自己,但又不知道怎么做。其实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在哪时,就离找到答案不远了。
03 人为什么会对亲近的求全责备?对亲近的发怒?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48.7%的受访者会把负面情绪发泄到伴侣身上,15.1%的受访者会发泄到朋友身上,14.7%的受访者会发泄到父母身上。一位受访者表示,“我经常会对男朋友求全责备、发泄负面情绪,有时候甚至会对父母也做出这样的事情,但每次事后回想都很后悔。”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交互心理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控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儿童”的心理。
之所以会有“控制型父母”这种心理,是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受到父母、老师、前辈等影响,他们身上的这种对我们要求过于严格、易怒的特点潜移默化得转移到了我们的身上,我们不敢轻易去违抗他们。那么伴随着“控制型父母”的影响,在我们心中悄悄的就形成了“顺从型儿童”的心理。
当我们对亲近的人求全责备,发泄负面情绪时,表面上看是反应了我们的“控制型父母”的心理的那种强势,实际上却是反应了我们“顺从型儿童”心理之下的弱小和恐惧的内在自我。另一方面,因为亲近的人往往会无条件的包容我们,也给了我们卸下防备的安全感。
正如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舒曼所说,“ ‘对陌生人微笑,对亲爱的人咆哮’ ‘爱我的人被我伤最深’,因为亲近和爱,人们会更信任,不设防,对亲密的人能尽情袒露自己,表现出所有的快乐和悲伤,甚至心理上还会退化到儿童状态。而对外人,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所以会戴上人格面具,同时也想尽量展现自己的优点,掩盖缺点。”
04 如何让自己不再对亲近的求全责备?
交互心理学认为“照顾型父母”与“自由型儿童”的心理关系是恰到好处的。但是人的性格受其生长学习工作的环影响较大,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呢?
(1)、合理的倾诉。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可以找亲近的人倾诉,排解郁闷的心情。而不是憋在心理,等着某一时刻爆发。
(2)、提前反思自己。当我们要准备对亲近的人发怒时,不妨先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3)、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向给我们施加影响的那些“控制型父母”们反抗一下,让自己少受影响。
我是心理咨询师,每天分享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欢迎留言区评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或者他人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