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小常识?
2、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4、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7、勤洗手、勤通风、晒晒被褥讲卫生。
8、搞好卫生综合整治,建设文明家园。
9、讲究卫生,减少疾病。
7、搞好个人卫生,预防传染疾病。
疾病预防基本知识?
首先要有好的心态,一般病都是由气生出来的,遇事要看开点,不要死钻牛角尖,再一个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少抽烟喝酒,经常早睡早起,多锻炼身体,同时就是饮食要荤素搭配,多吃粗粮,多喝水,不要吃垃圾食品。
冬季疾病预防知识儿歌?
小朋友,要干净,讲究卫生少疾病。
手脸勤洗衣常换,随地吐痰坏习惯。
衣着整洁勤洗澡,饮食卫生要把好。
不洁食品不入口,饭前便后要洗手。
废弃物品自动捡,丢入箱中无污染。
教室卫生要搞好,多洒水来勤打扫。
按时作息多锻炼,预防疾病身心健。
儿童的安全用药指什么?
儿童用药需要掌握以下常识:1、尽量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和新生儿,家长切忌自行购药治疗。 2、购药前咨询专业药师,慎重选购,尽量选购实力雄厚、知名的药企生产的药品。 3、将药品放在儿童、宠物接触不到的地方。4、及时清理过期药品,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5、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年龄、剂量、疗程服用。6、在联合用药前务必咨询专业的医生或药师。7、对有过敏史的儿童,或有特殊疾病史的儿童,用药前更应咨询专业人士。
儿童安全用药整理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不恰当的用药
比如孩子感冒、发烧,这种情况常见,但是80%都是由于病毒引起的,实际上并不需要用抗生素,但是现在呢,抗生素滥用非常严重。这会造成孩子的生长问题、消化吸收的问题、肝脏的问题,会出现一些后遗症。
2、用药致残
这种情况在孩子身上更加严重,包括有肝脏的病,肾脏的病,神经系统的病,比较严重、最突出的是用药致聋。我国每年大概有30000儿童是因药物致聋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据,这也是我们用药不当造成的悲剧。
3、误服
有地区数据表明,其中超过50%都是儿童误服一些成人药物。所以误服药物会引起很大的问题。个别的例子还出现过有些人看高锰酸钾颜色挺好看的,喝了引起急性的胃肠坏死。这些情况都让人触目惊心。
4、治疗方式
安全用药观念一定要改变,能口服就不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用静脉输液,力求把药品使用的副作用和风险降至最低。在临床治疗中,要谨慎使用抗生素。从安全性看,同种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口服用药安全性大于肌注用药,肌注用药安全性大于静脉用药,虽然静脉用药和肌注用药的疗效发挥比口服用药好,但由于静脉或肌肉组织给药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输液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微粒,增加了对机体组织伤害的风险。
防止儿童误服小贴士:要想避免儿童因好奇心误服药物,首先,家长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药。没病时,吃药反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其次,给孩子喂药时不要骗他们说这是糖果。一旦给孩子错误认知,很可能带来两种不良后果:要么他们认为药就是糖,为今后误服埋下隐患;要么他们发现药不好吃,今后抗拒吃药。最后,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接触药。如果在喂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离开,必须将药物收好。
儿童用药首先一定要遵循安全原则,也是首要原则。如何拥有才能安全?
1、能不用药,尽量不要用药治疗。
2、如果要用一定选择儿童专用药物。
4、品牌也很重要,儿童知名药企生产的药物品质往往会高一点,甚至口感也会是宝宝[_a***_],依从性好。
5、尽量选择口服或者其他途径一日一次,方便性也很重要。
6、年龄小的一定先看专业医生,再配药,不要随意去药店配药。
7、避免联合用药,成分重叠给儿童带来副作用。
8、给孩子使用药物前,先看看说明书,适用症和剂量,同时对于不懂或者超说明书使用的情况和医生做一些沟通。
9、不要因为咳嗽,发烧而在没有细菌感染依据下贸然使用抗生素,尤其小婴儿,越早期使用抗生素越容易出现过敏性体质。
10、儿童用药物小事,一定注意儿童年龄特点,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一定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特点。
11、注意药物保质期,和药物存储条件,已经开封了的液体药物不能再按照说明说保证期使用。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请联系本人)
柯大夫为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儿童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异常,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等疑难杂症及婴幼儿营养发育及喂养咨询。有关儿科专业咨询请来好大夫在线找柯友建主任。
与健康为伴,与医生为友,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关注,点赞分享更是一种美德。有问题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时间会对典型提问针对性回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