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如果不容易满足欲望太大,会得心理疾病吗?该如何缓解?
- 有人说一些中国人不喜欢去看心理医生,你认同吗?为什么?
- 为什么国人比较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呢?
- 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的前景如何?
- 现代人,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有哪些常见的优秀的缓解方法呢?
人如果不容易满足欲望太大,会得心理疾病吗?该如何缓解?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焦虑;而为达到期望值所付出的有效行为越多,焦虑水平越低。
也可以这么理解,焦虑和一个人的期望值成正比;而和其有效行为成反比。
但只有欲望而不付出努力则是大多数人常常所犯的错误所在。
解决的办法无非有二:
要麽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要麽就是增加为达到期望值而付出有效努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太不容易知足,就像是喂不饱的狼一样,太贪心,而缺乏自知之明,又不懂得感恩,那就是人品问题了,不在我们心理健康问题讨论之列。
谢邀回答!
人如果贪心太大,内在就会形成一个黑洞,所有的幸福快乐,富足统统填不满。并且会创造出更大的欲望,让你更加的贪。
所有有这个贪欲的人,肯定也会越来越穷困,只有越穷困才让你有更大的贪欲。
到手的财富会跑掉,让你更想要。没到手的财富总勾引着你,可你却总也得不到。
贪欲会合焦虑混杂在一起,当你清理的时候,会发现,真的是***焚身啊。只有把身体的***燃烧尽了,才不会有贪的感觉了。
谢邀!
人如果欲望太大不容易满足,长期下去势必导致思虑过度,产生焦虑症状,如果不及时调整、治疗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我国自古就有知足常乐的说法。
因此要合理确定自己的目标,适可而止。
健康是1,其他都是0,只有拥有健康的1,才能在后面添加家庭、财富、权利等等无数的0!
我是公共卫生主任医师,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解答健康相关问题、分享健康养老、科学就医经验是我的职责!使大家都能健康生活、老有所养、幸福快乐是我的愿望!
有什么健康问题或疑问都可以关注我的专栏“远见健康养老”,向我提问,我将尽力帮助你。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加油!也可以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dyj515692648”(“远见健康养老”)。
欲望的满足,从婴儿到成年人,满足的方式是从幼稚到成熟的,比如婴儿要求马上拥抱和抚慰,这很正常,然后可以接受语言的抚慰,也很正常,如果成年人只要求身体的拥抱才能满足,被动的满足需要,就不容易在成年人的世界得到满足,成年人具有建立关系来满足情感需要的能力,这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人的欲望,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其实有很多。比如我们想要爱与被爱,我们想要幸福,快乐,愉悦,成就感,价值感,被肯定,认同,赞美……还有很多很多,这是人性。
自古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只要是人都有这些需要,有这些需要,并不会导致心理疾病。如何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如何看待这些需要,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比如这些都是我的需要。但是,我希望我的这些需要通过别人来满足,而且我认为别人应该来满足我的需要。那别人有可能满足不了,或者别人根本不想满足你的需要,那这个时候你就很愤怒。长期以往积累的愤怒会导致心理疾病。
比如我想要别人的肯定,认可,我拼命的做事,去赢得别人的认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拒绝任何人的求助,不管别人要求我做什么,我都答应,承担的太多,我体力透支。最后把自己累得不行,委屈的不行。
那如何缓解呢?
首先,我们有很多的需要。我自己来满足这些需要,享受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幸福。我也希望有人能够满足我的需要,如果有人愿意来满足我的需要,我就感谢他。如果没有人来满足我的需要,我自己来满足我的需要。对自己的需要负责任。这样你会和谐一致。
然后不去超越自己的能力去承担别人的需要,让别人为他自己的需要负责任。学会拒绝。有清晰的界限感。也会很轻松。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可以我有不同的观点,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观点不同的人。
有人说一些中国人不喜欢去看心理医生,你认同吗?为什么?
因为华夏文化浸润下,人的心性安宁祥和,务实求真,踏实勤奋,谦逊上进,使人心性趋于常态而非变态。心性不出问题,要心理医生干嘛?
华夏以通达世情、宽容祥和的长者为智慧,那西方以偏狭刻薄的神经病为智慧,两种风尚熏陶之下,显然后者于心理医生、心灵鸡汤的需求更大啊。
有的东西够重,就不容易被左右,就更能保持自我;有的人身体机能自洽自然,精于养生健体,就不容易受歪风邪气侵染,就更能保持健康常态;有的人心性深厚,就不容易被左右被蛊惑,就更能保持心性正常,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就更低。
如是而已。
往细了说,人心性失常,不外一个理由,欲求不满。而能真正捋顺这欲求不满的实质道理的,目前来看,唯有华夏。
有的人自觉天才出众却无功于世,华夏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助自助者。
有的人自觉鹤立鸡群却在现实中没有得到自觉应有的利益,华夏说立德立言立功乃是三不朽,时势造英雄。
有人一心寻求不劳而获、少劳多获,因此坑蒙拐骗偷抢,华夏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循环报应不爽,阴德不积祸延子孙。
等等。
华夏文化本身就对各种异常状态有准确的对症的精准的剖析,准确的阐释了正常正确正义正直道德的必然与必要。还需要什么心灵鸡汤心理医生?
更何况,心理医生的“诊疗手段”,似乎只有一个?就是“说真心话”的“忏悔”?这玩意儿不就是亚伯拉罕诸教的教职人员的套路么?“说真话”就能“治愈”?这是YHWH在背后使的劲么?
华夏文化是一个自稳自洽的文化系统,与亚伯拉罕诸教教义那种神经病教化逻辑不是一路人。所以不太需要什么心理医生。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是的,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耻感”的表现。
我总结了部分国人不愿看心理医生,内心真实感受。
对看心理医生有偏见误解,觉得是心理出问题了,才会去看。而心理出问题,这是心胸狭隘,软弱的表现。很难接受,心理和身体一样,也是会累的,也是知道痛的,也是有权力和资格生病的。
第二,是我们大陆地区心理学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心理咨询技术又是一个很复杂难度很高的技术。绝非看到的那样随便聊聊天。背后有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而且咨询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要斟酌。都会对来访者产生[_a***_]。所以很多咨询师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没有系统和扎实的练习。
而来访者又是一个很敏感的状态,很容易内心里起波澜,信任感建立并不容易。
简单说就是过高的心理期待,和不匹配的心理服务水平,也是很多国人没有迈出求助的一个原因。
现在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改善,国家和社会都在重视心理学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培训。未来会越来越好的。
任何行业的信任都是行业自身建立起来的,心理医疗也是如此,之所以相当多的人不信任心理医生,是心理医生的低水平、不规范诊疗活动引起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医生本身水平有限,没有帮病人解决掉相关的同题;二是部分医生以金钱为导向,行为短视,忽视病人本身的问题;三是诊疗设备的客观判断水平较低,给不了医生或病人令人信服的证据和答案;四是治愈的标准比较模糊,以上种种,造成了心理医疗机构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的,如果没有喜、怒、哀、乐,这个人就是无血无肉的塑像。对于心理医生也就是民间的说客而巳,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障碍人的思维抽象的问题。治标不治本,因(心里学)是一门深层面的科学,在国际上没有几人能获此心里学家的称号的人。因此,在中国民间的心里工作者,充其量也就是和有压力的人唠唠嗑罢了,获得点利益。
现在中国百分之七十五的人精神抑郁症你说能心里医生治好吗?只有天朝才能治好,这是社会各种方方面面压力造成的,解铃铃还需系铃人,就业,住房,教育,养老,生死,心里医生又不是天朝能左右了吗?心里医生是混饭吃的连自己治不了。
为什么国人比较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呢?
国人排斥"心理疾病",有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且不平衡,大多数人还处在关心物质生活的水平,没有精力和意识去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
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同样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的生理疾病和医疗卫生普及工作都还不健全,何况心理层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会对不了解的东西进行猜测和不合理解释。大众心理健康知识缺乏,难免会妖魔化,从早些时候的“鬼附身”,到后来的受***,都对人们对心理问题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现在很少有“鬼附身”的说法,但是人们依旧会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而***,在很多地方就是疯子。
其实,心理问题不能简单的成为心理疾病,更不能等同于***。
同生理疾病一样,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存在亚健康。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亚健康”~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对心理问题的接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是现在心理卫生服务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英美”),他们也是在经济发展和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经历了多年的普及工作,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在此之前,他们也曾有将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等同于“疯子”“妖女”,甚至有过虐待或烧死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光彩历史。
在几十年前,国人也存在对部分生理疾病不了解而导致悲剧的例子,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所以,先填饱肚子,再关注身体健康,最后才会意识到,心理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可喜的是,现在的心理卫生普及工作已经在逐步开展,可惜的是,心理卫生工作者队伍疯狂扩张,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依旧存在巨大隐患。
心理卫生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这只是我们这个社会氛围里没有这个说法。换言之,我们不喜欢把心理问题当成是一种病。但是不管你接不接受,事实证明经常跟阔达的人交往,跟有有正能量的人谈话,跟幽默风趣的人相处。身心会赶到舒畅,人的内心自然而然就被净化。其实这就无形的疗好了我们心灵的创伤。
如果你经常跟心胸狭隘,话不投机,心里阴暗的人相处,你就会感觉人气血不畅,心生厌恶,脾气越来越差。
所以人必须时不时的整理自己的情绪,看些正能量的书籍或电影来净化心灵。
谢谢悟空老师邀请,为何中国人会排斥心理疾病,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心理疾病为功用性疾病,也就是说,暂时没发现器质性病变,不像体内长了个肿瘤好大了,这不正常这确实是病。因为传统观念太深,没有心理疾病的常识与治疗的意识,只认为身体不好要看医生心病没法看,有的甚至是认为被父母传染的,有的呢认为心理医生是非常可怕的误区,还有的是件病耻感,认为心理疾病的人一定是坏人会被亲人朋友歧视怕别人知道自己有心理病***,所以选择排斥心理治疗或者伪装自己。还有是由于父母的强势,不平等的,认为就是害羞,活着孩子就是不听话,不孝顺的道德***。心理疾病长期拖延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是由各种原因造成。***如你对生活失去热情,什么事对你都提不起兴趣,不爱交际,怯场(过分害羞)自卑,感觉孤独无助,有尽早结束生命或自杀等现象,长达十天以上就是心理疾病了,需要尽快心理治疗。可以去正规***院,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如果不好意思进行咨询可以私信我或者关注我,我会帮助你正确面对给予你更好的建议和帮助。
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并不处于领先地位,国民大多数也只是关心物质生活的水平,还没有意识的关注精神层面的问题。其次,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国人对心理疾病这个概念存有误解,仅仅是简单的认为心理疾病只是***,抑郁症等精神类的疾病。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浅薄。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时代的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22部委,10部委文件的发布,国家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文化,国民对心理健康这一方面有了认知,也逐渐的对精神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关注。当今的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不仅要保证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国民心理健康的状况。小到中小学生,大到老年人,每一年龄段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随着国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心理咨询行业兴了起来。心悦灵心理相信,我国在心理健康这一行业中需要走的路很长,也很坎坷,但一定会走的很成功.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西方晚了100多年,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严重不足,甚至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有认为是“思想问题”的;
※有认为是个人“意志力差”的;
※有认为得这种病“丢人”的(病耻感);
※更有甚者,认为是“鬼神驸体”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与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关。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耻感文化”,凡事在乎他人的看法与评价,这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
不是麽?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谁都会被父母亲教育:
“不要让别人笑话!”
这已经深入地强化了我们的认知,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抛弃“耻感文化”着手,真正把“他尊”转化为“自尊”,我就是我!
再者,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使公众对心理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悲剧的发生!
谢邀回答。
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的前景如何?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是因为有巨大的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
心理咨询需求产生的前提是自身对自己的心里状态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并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重视。其在心理健康出现障碍的时候就会有心理咨询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人逃脱了生存基本的追求,就会更多的去思考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追求,脱离了对身体健康关注的基本需求,就会更多的转向心理健康的关注。
没有人可以说自己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当人们意识到并且勇敢面对的时候,心理咨询市场的需求就会更大,心理咨询行业也会迎来蓬勃的发展,所以从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来说,心理咨询行业无疑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
我认为前景非常不错,虽然在我国之前和现在还未彻底普及并被认可,但是但是心理咨询,心理疏导逐渐被人们接受。
1.目前社会进步太快,生活节奏也快,很多人相应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疏导。
2.由于现在孩子被保护的越来越好,从小在温室里成长,所以到社会上很难承受各种压力,因此很多青少年容易有抑郁倾向,所以越来越多的这类人需要心理咨询。
因此,将来在逐渐被接受的基础上,心理咨询越来越被需要,所以我认为前景还是蛮好的。
目前数据分析心理咨询师学历普遍本科+,年龄35+。
而且最早大多数入行者都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困惑,或者孩子的问题……抱着这样的想法入行。
如果您就喜欢这门学科,可怀着敬畏之心学习,不管是流派,技术还是读书,终究您可成长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如今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正所谓的国大事大!在心里咨询领域中,中国同样是在发展中成长及壮大着。同时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在提高,然而我们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有压力就有盲目,有恐惧,有忧郁等等心里障碍与问题的出现。在国外心里咨询是一门热门。所以我们要有自己针对性的心里学问,好的进来,不好的出去!我个人认为☞心里咨询,前景必然不错。因为它可以打开人类的另一扇门!
说句实话,前景应该不错,但目前看付出和收入60%~80%不成正比,我是心理咨询和培训师,数据分析来自周边同行朋友,学历普遍本科+,年龄35+。
大多数入行都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困惑,或者孩子的问题……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建议不入行,找个靠谱心理咨询师就行。
如果您就喜欢这行,怀有敬畏之心的职业,不管未来如何自己一定做个合格的咨询师。那就另外一条路了,学个证书,找个机构实习,然后再系统成长,不管是流派,技术还是读书,认证,基本费用20万起,我身边同行基本都30万左右投入。大概坚持咨询和成长5年时间,您可以算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了。
我认为心理咨询业在未来几年将变成热门行业。为什么这么说呢?随着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生活了,但幸福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被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困扰,这是因为我们走的太快了却忽视了路边的风景,所以除了累还是累。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放缓,已经把环境放在第一位了,整体向稳发展。国人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幸福的事情,想要幸福首先要调整心态。
多数人认为抑郁症就是神经病,有了抑郁情绪喜欢选择逃避,不愿看医生。必须纠正大家的观念,才能正确的面对。
在我们的脑海里认为抑郁症是非常危险可怕的,殊不知焦虑症的危害并不比抑郁症小,某种意义讲焦虑症的危害更大,焦虑症患者工作效率差,喜欢抱怨别人,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他。焦虑症最大的危害就是搞的家庭鸡犬不宁,家庭不和谐,严重的造成社会不宁。所以说:不管是抑郁症还是焦虑症都要看心理医生。
现代人,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有哪些常见的优秀的缓解方法呢?
这些现代疾病并不是一种因素引起的,而是多重压力在一起相互影响的结果。比如,有的人连续一、两个月时间出现身体不适,引发失眠,再加上职场连续受挫,在高度承压下很容易出现暴躁情绪,从此恶性循环,便极有可能成为抑郁、焦虑、狂躁或者双相情感障碍...
最终,这些过度担心与失去的心理活动将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节奏,如果一个人短时间内焦虑,肯定会对身心生活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障碍,长时间就容易引发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引发身体疾病...
因为题主的这些问题涉及面很大,很难一篇文章梳理全面,以点带面来讲一讲,就以焦虑举例好了:
之前,有一位白领,由于大量信息的积压,每天都要处理数十份邮件,再加上工作非常饱和,每天上班前都会对眼花缭乱的资料搞到痛不欲生。这其实才白领当中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信息焦虑”。
因为得了信息焦虑,对待外界信息时就会更加焦虑,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电话***,都会出现烦躁、抑郁、甚至是幻听。
这种情况下,除了听从医师的治疗,按量服药以外,还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认知。要做的基本有以下几个步骤:
增加自信
一些朋友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完成和即将应付的事情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总感觉自己在做这件事时,注定会失败,从而引起莫名的担忧、紧张和恐惧情绪。所以,作为这样的神经性焦虑患者,就必须从增加自信开始,减少自卑感。
自我松弛
这是要学会将自己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想想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情景,***到最差的情况,并做好最坏的打算,不断安慰自己,尝试着自己去接受最坏的结果。当多频次的预想,自己已经习惯时,出现最坏结果了,自然而然就可以提前应对,而不必再为结果而担惊受怕了...
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患者,会对某些情绪体验和欲望比较压抑,虽然被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并不代表消失了。而是潜伏在无意识中,成为了一种心结。这个时候,你并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所以,要及时做自我反思,把潜意识中的自我压制的痛苦诉说出来。一般情况下,发泄出来后,症状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于这方面的方法,可以翻看我的专栏《19种常见焦虑》里面有对应的破解方法)
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一定要学会与潜意识沟通,就是我们俗称的催眠。因为,焦虑症患者都多少伴随一些睡眠障碍的问题,难以入睡或突然惊醒,这个时候不要强制自己再继续入睡,因为现阶段你把睡眠当成了任务,反而增加了心理压力。(这方面在专栏《10种方法助力好睡眠》也有详解,也融入了一些自我催眠技巧)
总之,焦虑也好,抑郁也罢,都需要我们对自己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直面它,无论你是否对这些现代心理疾病有困扰,希望这些内容都能对你有或多或少的启发。
如果对抑郁、焦虑、情感障碍、强迫症等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心理引导技巧,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霖士心理”,这里会定期分享我们身边的引导小案例,感谢您的阅读...
每个人产生的心理疾病各种原因,通常是由压力引起的,太急攻近利,太想要快速看到成果,想的太多,总是不能好好休息,要缓解方法就是放下,放慢脚步,活在当下,可以用正念减压法。
放下你的欲望
太贪,要的太多是其中原因之一,因为你想要升职,你想要成就,你想要收入多点,要有钱还要有权,但目前能力不行,为了赶上别人,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别人休息[_a1***_],你还在忙碌,熬夜,没时间好好睡觉,没时间好好吃饭,身体不如以前,年轻人早早过劳而死,没死也因为压力得了各种疾病,其中心理疾病最为常见。
我想要的得不到,努力付出那么多还是没有看到成果,多次失败后,人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挫败,情绪低落,长期不能走出来就会抑郁,总是悲观的思想。
看着别人赚钱了,买房买车了,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自己还是原样,在不断对比中,自己又没有行动去改变,越来越焦虑,明明不想做的事情,为了自己的目标,达成成果,总是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从而状态开始下降。
有一个来访者说自己以前是一个工作狂,每天早上4点起床,忙到晚上12点,自从结婚后要照顾孩子,总是睡眠不足,4点再也起不来,工作时总是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很是焦虑,于是就强迫自己4点起床,然后出去跑步,但还是发现很难做到,不仅如此,还总是拖拉,让自己觉得很没用,越强迫自己做越做不好,导致晚上睡不好觉,吃不好饭,身体也差了很多。
我们说30岁身体不能和20岁的身体比,否则越比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好觉,记忆就会下降,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工作效率当然是差的。
俗话说:有多大的胃,吃多少的饭。活在当下,放下你的种种欲望,静下心慢慢体会生活,根据自己当下的情况,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不了就放下他,不强迫,不对比,也就不焦虑,不抑郁。
正念减压法
正念减压就是指让我们关注当下,不去评价,专注一件事,专心做好一件事。比如你吃饭的时候,你不能一会儿眼看手机,耳听别人说话,嘴巴忙吃饭。有很多正念练习法,包括教你如何好好当下吃饭。做好当下的事,你就不会焦虑未来的担忧,做好当下事,你就不会因为挫折而过度抑郁。让我们全身心处在放松中,不是不停忙碌中,不是想东想西,就是四处奔波。
很多问题,只要你活在当下,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他是一种看似慢生活,却是一种高效率。推荐一行禅师的正念书籍都不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