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
朱元璋定都南京的原因如下:
首先,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优势。它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交通发达,有利的掌控着全国的经济和交通命脉。其次,南京是朱元璋的故乡,有着特殊的感情因素。此外,南京在历史上曾是六朝古都,这使得朱元璋在心理上对于南京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然而,虽然朱元璋将南京作为首都,但并未完全放弃迁都其他城市的考虑。在明朝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的提议和争论,但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贪墨心理能有多强?为何朱元璋剥皮酷刑都难以根治明朝的***?
原因很简单:明朝的官员不***根本就活不下去。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中,历朝历代,明朝对官员是最刻薄的,但对朱家亲族们那是好的要命。
朱元璋泥腿子出身,建立了明朝,大杀武将功臣,又废除了丞相制度,独揽大权。但管理国家,毕竟还得用人做官,他制定了有史以来最刻薄的薪俸制度。
咱们来看看在明朝,各级官员的俸禄:
感觉到四品以上官员的待遇还凑合?那就错了。
当了官,除了自己的家人老婆孩子们要养活,孩子少年了,要不要找个教书先生?你要不要置办官服?要不要修缮一下府衙?要不要找个打扫卫生的?要不要手下有几号人?要不要轿子和马匹?出去办事,要不要举个“肃静”“回避”的牌牌?上级的老娘过生日,要不要贺礼?要不要在官场上迎来送往?皇上召见,要不要千里迢迢去拜见?要不要每年去上级部门去述职?
这些耗费,朱元璋肯给报销吗?这家伙是一毛不拔的。
就算节约节约再节约,这所谓的俸禄也不是完全能拿到手的。其实,这些所谓的“石”是虚的,因为明朝***根本就搞不来这么多粮食。
那么怎么办呢?有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把应当发放给官员的粮食折算成同等价格的宝钞,这就叫“折色”。
真是坑爹啊,朱家皇帝不学无术,宋朝和元朝的纸币发行是要讲科学,有经济依据的。明朝是瞎胡乱印,所以贬值得很快。
例如,弘治年间,一贯宝钞,“仅直银三厘、钱二文”;而到了万历年间,数百贯的宝钞,“不值数十文钱”。拿着这破纸去买东西,商家是不认的。
再往后,除了宝钞,还发苏木(一种香料)和花椒。
你没有看错,是真的,真的发工资给你发花椒大料。
永乐年间,给官员们的薪俸“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这是郑和下西洋时运回来的。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为什么后来官员集体反对郑和下西洋?给你也会反对,你的工资变成了满嘴的孜然味儿,给谁也全不高兴的。
看看***如当清官,是个什么后果呢?咱们举几个例子。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就是个四品官,世袭的。他不搞灰色收入,一生清贫。家里很穷,穷到置办不起马匹。戚继光成年后,按规矩要去北京办理“袭爵”的手续,连路费都要靠卖房子来拼凑。戚景通死后,家里连办丧事的钱都要靠向亲友借贷,遗产只有几把折扇。
这就是大明王朝的四品清官。
曾秉正是朱元璋朝中的三品官,他也非常清廉,但他还不会溜须拍马,总是仗义直言,这就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一怒之下,罢了曾秉正的官,让他滚回家种地去。
曾秉正老家在南昌,拖家带口,路途遥远,他又为官清廉,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就把自己的亲生女儿给卖了,换个路费。
朱元璋听说了,勃然大怒。我给你的工资不够花吗?你自己不会过日子,难道怪我咯?肯定是你生孩子太多了!
于是,朱元璋就把曾秉正抓回去,判了宫刑,阉了他。为什么清修《明史》
说明朝“远迈汉唐”,你看人家朱元璋,给大臣判了宫刑,颇有汉武雄风啊!
四品官、三品官不***都没法活,那二品官呢?
海瑞就是二品官。他的事迹就用不着我来说了吧?
明朝官员们如此可怜,那么朱家的皇子皇孙们过得怎么样呢?来看看朱家血脉的待遇:
这个待遇真是太丰厚了(朱元璋时期,亲王俸禄是五万石,到了朱棣时候才改为一万石)。
最低级的奉国中尉和乡君的岁禄,也相当于朝廷的四品官员。
那这些朱家子孙日子过的怎么样呢?他们是不需要为养孩子发愁的,有岁禄,有田地,还有过年过节的赏赐。他们的土地还不需要纳田赋。
大家明白了吧,为什么明朝官员为什么这么穷?因为这些财政收入都让朱家子孙们占据了。明朝人感叹:
那么,明朝官员们如果不腐化,面临的就是落魄的生活窘境,那么搞灰色收入,也是很正常的了。
做大明王朝的官员没那么容易,朝不保夕,早上去上班,晚上能不能安全回家,都是难以预料的。趁着还活着,给家人也能留些钱。
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贪墨之手一旦伸出去,再想收回来就难了。一次贪,次次贪,就再也收不住手。
所以说,明朝官员含墨不法,最根本的原因是明朝的薪俸制度的极端不合理,官员们宁可冒杀头的危险,前腐后继,难以禁绝。
朱元璋晚年时为什么会性情大变?
1. 权力的集中:朱元璋在晚年逐渐集中了更多的权力和控制,使得他对自身权威的自信和傲慢逐渐增加。他成立了秘密情报机构东厂,削弱了朝廷其他官员的权力,加强了自己的掌控。这种权力集中可能导致他思想上的傲慢和冷漠。
2. 日益严苛的政治手段: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元璋晚年***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政治手段,如清洗异己、行使严格的法律制裁和执行等。这些手段使他变得越发急躁和暴戾,对待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强硬和不妥协。
3. 身体和健康问题:晚年时,朱元璋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可能包括心理和身体上的疾病。这些健康问题可能导致他的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
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晚年性情大变的原因不仅限于上述几点,还受到个人性格、处境和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历史人物的性情变化这样的问题,因史料有限、观点多样,也存在争议和不同的解读。因此,在深入研究和理解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
朱元璋晚年性情大变有多种因素导致:
1. 控制欲增强:朱元璋在位期间,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确立了皇权的中央集权,使得他能够全面掌控国家事务和官员任免。随着年龄增长,他对权力的欲望和控制欲增强,对于权力的绝对掌控变得更为重视,对内加强了对朝政的干涉,对外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导致他的性情变得越发严厉和独断。
2. 早年的艰苦经历:朱元璋早年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和贫困,这些经历让他保持了谨慎和警惕的态度。然而,随着明朝的建立和国家逐渐强大,他的贫困和战乱的经历逐渐远离他。这种经历的断裂和他一手建立的繁荣帝国,让他慢慢地变得自傲和骄纵,对权力的滥用和豪奢的生活产生了渴望,使他性情变得更加霸道和大胆。
3. 公主宣化的死亡:公主宣化是朱元璋年少时的妻子,是他在苦难岁月中的精神支柱。然而,公主宣化在朱元璋晚年去世,这对朱元璋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痛苦,使他变得孤独和内向。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也影响了他的决策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使他性情大变。
4. 国家政治的压力:朱元璋晚年,明朝面临着一系列的国家政治问题,如农民起义的平息、边界的防御、对外的战争扩张等。这些问题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使他性情变得焦虑和暴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压力的累积导致了他的性情大变。
综上所述,朱元璋晚年性情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权力的控制欲、早年的经历、个人和家庭的心理创伤以及国家政治的压力等。
关于朱元璋的故事?
元朝末年政治愈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了生存,朱元璋曾经剃度出家,做过50天的小和尚。寺庙断粮之后,他又被迫四处乞讨、化缘为生。三年的流浪生活艰辛而苦难,既开阔了他的视野和胸襟,锤炼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却也为他一生都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为其晚年残忍猜忌的行为打下了铺垫。
为了反抗元朝的暴政,朱元璋在25岁的时候,机缘巧合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因为英勇善战,很得郭子兴的赏识,不但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还正式给他取名朱元璋。这位马氏,就是我们后来常常说到的“大脚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两人患难相守几十年,感情深厚。
郭子兴死了之后,朱元璋接手了他的部队。他知人善任,很有领袖气质,麾下聚集了一批有勇有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纳了谋士朱升的建议,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高明政治策略,韬光养晦、暗中扩张。大败陈友谅,接着消灭张士诚,再后来又歼灭方国珍。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成功扫平了各路起义军的残余力量,随即在应天府称帝登基,国号明。
相传,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小行童扫地时,被伽蓝神绊了一下,就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
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呢?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