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家》是一个怎样的“家”?
谢邀。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成功的《家》,是在封建制度下成长起来的、″由衰落走向崩溃的家″。
🍁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细腻、流暢的风格,深刻揭露封建地主家庭的罪恶,强烈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生动反映了封建制度由衰落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热情歌颂了一群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高老太爷、冯乐山等人虚伪、残忍的性格;觉慧、鸣风等青年反叛者的形象;觉新、瑞珏、梅表姐等善良、懦弱的典型,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家》,成功的启发了青年读者去挣脱封建枷锁,争取光明、幸福的前途。这部作品自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迊。
🍧《家》,直到今天,仍能帮助青年读者,了解封建时期的家庭和社会概况,不仅有反封建的教育意义,而且还有历史教育意义。
🍀🌺🍧🔥👲💖☀🎎🍁🌹
巴金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
这个家***了封建大家庭惯有的关于年轻人爱情、亲情和个人理想破灭的悲剧。在这种大悲剧的笼罩下,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闯出一条生路,大多的人都丢盔弃甲,无奈向深渊沉沦。
这个家——彻底将是非黑白颠倒
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重叠,交融,对抗最为激烈的时期。这个时期,进步青年们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对民主和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而那些封建主义的拥护者却活在旧世界里。
高公馆中,老太爷和年轻人之间起的明里暗里的冲突基本上就代表了新旧思想对抗的具象表现。觉慧是整个高家最彻底接受新思想的人,他偷偷带回宣传进步思想的书籍给两个哥哥看,他还大胆地去参加******活动,结果被老太爷关在家里。
生于封建主义,一辈子将旧社会思想当做人生最高标准的的高老太爷不愿也不敢相信他所习惯的社会有一天会彻底崩溃,他觉得儿孙们的这些进步思想都是受到了外界“坏人”的蛊惑,参与其中更是毁掉自己,毁掉家族的行为。
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是不分阶级的,情投意合的,高老太爷心中却认为婚姻还是应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这个家——埋葬了多个女人的幸福人生
书中出现的第一个悲剧女性是梅表姐,她原与觉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觉新却在长辈的安排下娶了另一个女子。梅表姐另嫁了人,没想到丈夫早死,婆家不容,回到娘家后又与觉新相见。旧日情愫涌上心头,羸弱的身子经不过情殇,很快郁郁而终。
第二个是丫头鸣凤,她是一个聪慧而漂亮,也是与觉慧互相爱慕的人。可是,高老太爷居然想把她送给有虐待癖的老头子冯乐山做妾。她不愿背叛她的爱情,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沉入湖底,做她的孤鬼冤魂。
第三位是觉新的妻子瑞珏。瑞珏是一个贤妻良母,是觉新觉民心中温柔的嫂嫂。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公馆里的女人因为迷信“血光之灾,非要她去城外生产,懦弱的丈夫无力抗争。她一个人孤独地在简陋的房子里难产而死。
这个家——从来不是建立在爱与理解的基础上
新年里,高老太爷看着子孙满堂的场景,开始憧憬着高家代代相传,家族繁荣昌盛的愿景。他没想到,他一死,整个家就四分五裂了。
这个家里,觉新父亲那一辈人,无论是正经的,还是荒唐的,都显得自私而冷漠,克安、克定更是***,抽大烟,纨绔子弟的行径无一不有。他们对自己亲生的下一代,都毫无慈爱之心,更不必说侄子侄女。
其实,一直以来,是高老太爷的权威支撑着这个家庭,一旦这个权威失于人世,再也没有什么能够维持以前那种看似和乐融融的大家庭范围。
巴金的《家》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断面。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在那样的环境中,其意识,行为,以及价值赋予都各不相同。对那个“家”除了以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应该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那样的家庭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时代典型。
巴金作品《家》是一个真实写出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巴金作品《家》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里上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在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糜烂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并且还骗取妻子的首饰典当,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一个"二世祖"面目栩栩如生!
综上所述,巴金作品《家》是一个充满腐朽没落的大家庭,也是刻画各类人物清晰的脸谱!最后用梁实秋的一句话作结束语:名士风流,认为持螫把酒,便足了一生,甚至于酣畅无度,扬言"死便埋我"。
巴老是一面镜子
巴金的作品我不是每一部都读过,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家》和《寒夜》,通过他的作品,我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家庭,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在封建社会结束的时候,那种新型的家庭关系以及年轻人对新生活的矛盾和渴望。后来也陆陆续续读过其他的一些文字和有关介绍他的文章,感觉巴金不仅仅是个文学家,他的人品和文品是相辅相成的。
这几天细细地看《巴金七十年文选》,感受更深了,不管是《随想录》还是《再思录》,每一篇文章讲的道理都并不高深,文字也不复杂,但是却让我懂得要真诚面对现实,不要矫情,要讲真话。也许由于客观的原因,他未必能“竹桶倒豆子”,把心里话统统说出来,但还是能真切感受到这些文字是由衷的,不带表演的,是走向内心深处的。就象他自己说的:“爱真理,忠实地生活。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人常说,用历史的眼光看时光倒转,几十年不过一瞬,但这一瞬,却可以出现多少天地翻覆的变化。他用《随想录》继续走着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思想行程。他走得很累,却很执着。有过苦闷,有过失误,也不断被人误解,但他始终把握着人生的走向,把生命的意义写得无比美丽。我想,巴金可以说是中国生活得最苦的老人。或许,这就是我还有其他许多人之所以敬重他的原因吧。
“谁若不会从三千年,
给一个清楚的结算,
就在阴暗中永无经验,
纵使活过一天又一天。”
这是一百五十年前歌德的诗歌,“黄金论顷刻,白水逝须臾”,巴金不是完人,也不是英雄,但他在快要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也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让手中的笔点燃火***地燃烧自己,到烧成灰烬的时候也不让他的爱和恨在人间消失。《随感录》是巴老在晚年最辉煌壮丽的一笔,他的赤诚缠绕着深深的自责和沉重的忏悔,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也是世纪不老的良知。
每一本书、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尽管他对人对事的看法不一,但都向读者交出了自己的心,在镜子里照出了真实的自己。巴金是一个真诚的人,他的伟大就在于真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7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