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很多药的配方、治疗方法、所治疾病都是怎么确定的?
前提是中医理论,大方面疾病分外感和内伤,外感是风寒暑湿燥火,内伤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然后在辩证,辩证又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然后根据望闻切,确定部位,之后是开方子,用汤头歌,再根据临床加减草药,这是一个大体框架,要精通还要努力钻研经典,再一个要有老医生指导,希望对你有用
一、辩证,辩证有很多角度,比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二、根据不同的证,选定不同的处理方法。方或者药,是非常灵活的。能实现处理方法的目标就可以。所以你看到的方千变万化。看不懂很正常。
友好:提问的问题相当科学!
中医的中药疗法配方,普通中医的配方有两种,一是正治,二是反治。
道家有两种,一是天马击对冲,二是用九天、九地。
中医的正治与反治,不是很科学,有一个谜语,打四个历史人物,迷面是:
太阳出来向东挪,伸手抓住长虫脚,
一斗谷子三升米,得病只吃一副药。
得病只吃一副药,就能病好,比须顺治,才能做到,所以正治与反治都不科学。
道家的九天、九地与普通中医的治子和治母相同,子虚则母强.........。
中药是靠什么治疗病症的?
受凉了,就用温热之性的药暖暖,比如淋雨了喝姜汤;天热中暑了,用寒凉的药清凉一下,比如吃西瓜、喝绿豆粥。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空调在,因为天气太热导致的热中暑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是贪吃冰淇淋、空调温度太低导致的阴暑,这就需要藿香正气来化湿和中,发表解暑。
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
冰块是寒的,热水是热的我们很容易能够知道,可是好多中药并没有明确的寒热表现,我们古人是怎么知道中药偏性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先民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下来的经验:
我小时候冬天爱吃甘蔗,总是被家里的大人劝阻,说甘蔗是凉性的,吃多了凉肚子,不好。当时心里想,甘蔗甜甜的,哪里凉了,大人骗小孩也不找个好理由。后来才知道,甘蔗是凉性的,并不是说温度,而是说它吃多了会肚子疼拉肚子。同样的还有桂圆,也就是中药龙眼,人吃多了会上火,所以认为它是温性的。
当然这是只是一个浅显通俗的说法,仅供参考。还有高深的,比如说内证等。正是因为药物的偏性,所以健康的人吃多了会产生相应偏性的疾病,这也就是中药“是药三分毒”的来源,也是“有病则病受之,无病则人受之”的来源
有没有平性的,不偏不倚的东西呢?
当然有,我们常吃的大米、小米、大豆、小麦这些五谷杂粮,都是先民给我们筛选留下来的可以长期吃的好东西,也是最能营养人体的东西,《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而且就算有偏性,我们也可以通过烹饪、搭配、净制的方法来消除偏性,比如中医中的药物搭配,以及平常做饭的煎煮蒸炸,不仅仅是为了好吃,也是在消除偏性,还有莲子去心,鸡是热性的应该煮者或者蒸着吃,鸭子是寒性的应该烤着吃等等,满满的生活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8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