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该如何预防流行性感冒?
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的均衡和补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少熬夜,养成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用冷水洗脸,来***皮肤和鼻黏膜,提高身体的耐寒抗病能力。要经常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吃家禽的肉要煮熟、煮透。
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不要接触病死禽类。买经过检疫过的禽类产品。
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感相似,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农地圈微信公号:quandier,三十万新农人聚集的活跃社群
如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
您好
Mr张为您解答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首先出血热***大多是由带***的老鼠传播,那么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
另外目前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即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感染。
此外应该注意一旦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并且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是降低出血热病死率的基本要求。
流行性出血热的正规学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等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尿液、排泄物产生的气溶胶,污染的食物或被嗤齿类动物咬伤由宿主传播到人的。2011年至2015年,我国每年收到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报告均在1万例以上,400多人死亡,2016年略有下降。因此,流行性出血热仍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4—42天,一般为7—14天。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5期
1.发热期:
发热:起病急,突然畏寒发热,39—40℃。热度越高病情越重,热程3—7天,有达10天以上者。轻型病例仅持续1~2天。在发热期可以有“三红”体征和“三痛”症状。
三红体征: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
三痛症状: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及眼眶痛。
2.低血压休克期:
发生于病程4—6天,持续1—3天。主要表现为毒血症症状加重,“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面部、眼睑、球结膜水肿加重呈泡状,视物不清。同时发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烦躁不安,甚至恍惚,躁动,精神异常等。在注射部位以针眼为中心呈大片淤斑。常合并腔道大出血。少数病人可合并DiC、脑水肿、ARDS和急性肾衰。
3.少尿期:
为本病的极期,发生于病程5—8天。也可以早在第三病日,迟至第十病日,一般持续2~5天,少尿时间越长,肾脏损害越重。少尿(每日尿量少于500ml)或无尿(每日尿量在50 ml以内),尿蛋白,细胞及管型增多,尿中可出现膜状物。病人表现为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甚至昏迷.恶心、呕吐加重,出血点增多,部分病人可合并腔道大出血。
4.多尿期:
一般以24小时内尿量2000ml以上为多尿。每日尿量以4000~6000ml为多见,最多可超过10000ml,持续时间多为2周左右。尿量越多,持续时间越长,肾损害越重。
5.恢复期:
大多数患者病后3~4周开始恢复,尿量恢复到每日2000ml以内,各种症状逐渐消失,尿比重及BuN等正常。1~3个月才能恢复,少数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等。
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如抗渗出、止血、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_a***_]患者要依靠肾透析帮助度过少尿期。
流行性出血热重在预防!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性出血热 的预防也是针对这3个环节***取的综合性治疗措施,而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1.灭鼠:冬春季节开展灭鼠对预防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有事半功倍之效。在家鼠型疫区开展灭鼠,应以毒饵为主,辅以器械辅杀;同时要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铲除鼠窝,消除鼠类栖息场所。流行区内要禁止养猫,据资料介绍,家猫不仅可感染出血热***,而且还可以体内******并排出体外,起到传染***的作用。
3.防止病从口入,要妥善保存粮食,避免食物被鼠污染;要禁止不卫生的食品的制售,剩饭菜要妥善保存,加热食用,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5.防止螨虫叮咬,避免野外露宿,捕鼠时加强个人防护。
6.疫苗: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地区,尤其是受灾后的农民、水利工地工人、野外作业、野外留宿人员等,在城镇的粮库、食堂的工作人员,实验动物饲养人员等,及由于经济开发、部队调动,从非注对得起地区进入流行地区的人员等均应接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