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是病吗?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吗?
呵呵!老农看不能算是病,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尤其是中国人从小接受的就是仁义礼智信!得罪人就不认为是什么好事,啥事都讲究和为贵!讨好型人格就自然而然了!人们虽然似乎知道好像有什么不妥,但也不太清楚从哪里改变!
事实上,讨好型人格是从来不关心自己的,从来不主动培养内心的充实,一直以来内心都是处在一种空虚匮乏的状态,因此只能追逐外界的认可和关注,来暂时填补空虚,但这是永无止境的。
可一旦外界的认可得不到或者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就会感到失望、难过,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自己有什么问题,所以别人才不喜欢自己,陷入自我否定、不自信的状态。
那如何去改变呢?
⭕首先,改变你的认知。
✔你必须意识到内心的空虚匮乏是无法被外界力量和别人认可来填补的,一定要真正理解并接收这一点。
✔获得别人的认可不是只有讨好他人这一种方式,真实、自信的做自己也可以哦
⭕然后,要开始停止讨好任何人,包括自己亲近的人,画出自己的界线,有自己的边界。越是有边界、有原则的人就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
⭕培养内心的充实感、富足感,培养一件能带给你成就感的爱好。
✔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一旦发现自己去在意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就在心里告诉自己,你不高兴没什么大不了,都没有我自己开心快乐重要。
要是有人对你失望,说你不那么好、善良、宽容、热心肠了,你就在心里说:随便,我知道自己是好的就行,跟你计较,我还不如去想办法多挣钱让自己开心快乐呢。
❗❗❗ 一定一定要每天提醒自己、反复练习
改变是需要时间和练习的,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的,你的认知、惯性、惰性、潜意识还是那样的,所以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练习,对自己有耐心和信心。
加油,祝好。
讨好型是一种沟通模式,只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
如果,讨好型沟通模式,造成无法正常工作或生活,且时间大于6个月,形成心理焦虑,甚至抑郁,一般不需要心理治疗。只需意识到自己沟通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自行调整即可。
讨好型是萨提亚五类沟通模式的一种。讨好型的人,无法拒绝别人,无论内心如何想,总是对别人说“是”,无法说“不”。
讨好型的形成,与原生家庭有关,受小时候与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影响。比如,总是无法得到父母认可,总是被指责或打压,很难得到肯定和赞扬,缺乏父母和家人“无条件的爱”。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只能尽力满足父母的期望,以得到一点点肯定和赞扬。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形成了讨好型沟通模式,即便长大进入社会和亲密关系,也很难改变。
讨好型的人,敏感脆弱,缺乏信心,对肯定、赞扬、爱极度渴望。但是,他们也能够很***受到别人的需要,有较好的同理心,只是忽视了自己的需求。通过压抑自己去满足别人,以便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他们将本应对外的一些“攻击”内化,会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和困扰。
讨好型在意识到自己沟通模式的特点后,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接受自己和世界的不完美,接受自己不是全能的现实。
2.划清自己与别人的边界,只负责自己应该负责的部分。
3.安抚曾经被否定的创伤,明白自己已不是过去的那个孩子,现在有能力自己爱自己。
4.增强自信和自我认可,不以别人的评价来评定自己的价值。
5.当自责和内疚时,问自己是否过多的承担了自己不应承担的责任。
意识到自己的特点,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谢谢邀请!讨好型人格都是私心在作怪,为了一己之私,想达到个人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向能够给自己好处的人献媚,不顾自己的人格。这种人最终是害人又害己,下场不好。讨好型人格就是一种病,这种病只能自己医治,去掉私心就好了。
讨好型人格不是病,是问题。需要接受专业心理老师的调节,但讨好型人格问题者,其本人一般不愿承认自己的问题,当然也就不愿接受心理老师的分析和指导了。
讨好型人格长期形成这种人格特点,只有在与人交往时受到较多和重大的挫败时,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妥,当他感到不妥并为之感到很痛苦时,才会想起改变自己。一开始也是自我改变,即使知道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他也不会接受,这是一般人正常的做法,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找别人一是不好意思,二是要花钱,这都是他不想接受的。
往往是和讨好型人格一起的人会时时感到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不舒服,希望这样的人能去接受改变。一般人会认为别人讨好你,你还会感觉不舒服吗?是的,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他想讨好你,但他并不知道你喜欢什么,而是按照他认为你喜欢的就给你什么,比如他认为你喜欢喝水,就不停给你倒水,但实际上你不想喝了,这样就让你很为难。
所以,如果是楼主是自己反映自己的问题,那么恭喜你,你进入了自我反思和渴望帮助的阶段,离改变自己的问题不远了。而如果你是看到别人是这样,或者看到家人是这样,那你要给他指出来,他再不承认,这样离改变他还很远呢。最好的办法是对他的一些行为***取明确制止的方式,让他先感觉到自己的这种行为不妥,给别人带来不舒服,这样会尽快令他感觉到自己问题的存在。
长期不与人社交容易患哪些心理疾病?
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人本来就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改造了人,人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而社会又是人的社会,是人与其他低级动物的本质区别,离开了社会性,人的本质属性也会逐步丧失。
那么,一个人长期不与别人交往,也不参加社交活动,结果会怎样呢?我想会有以下不良后果:
首先,他会患上自卑感的不良症状,最后导致自闭症。这种情况一般从幼儿开始,因为惧怕与别人的交往,喜欢一个人独处。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远离他人就是远离伤害。如果继续持续下去,这个孩子就可能会患上自闭症的。
其次,他还有可能患上人际交往[_a***_]的不良症状,进而导致人际交往恐惧症的产生。在比较强势的对手面前,弱势一方总是被打压,包括嘲笑、讥讽、歧视、排挤等,从而非常惧怕与他人交往,认为自己永远不会被别人接纳。
再次,他还会出现伴随身体的社会功能减退,表现为与社会的脱节或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比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反映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等,都会出现与同龄人差距较大,甚至格格不入的状态。
对于具有这类症状的人,尤其是早期发现者,应该***取必要措施及时矫正。具体方法大致如下:
第一、如果是婴幼儿,应该以游戏的方式,让其主动参与,设计简单的步骤,让其容易完成,并加以鼓励。
第二、如果是青少年,应该寻找没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与其结伴而行,同时,还应该在遇到敌意时,能对其加以保护,并鼓励其向老师和家长及时申诉。
第三、如果是成年人,应该对其感兴趣的方面加以熟悉和了解,主动与其探讨深层次的内容,鼓励其发表自己的意见,肯定其优点。
矫正一个人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操之过急就会拔苗助长。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环境对同类型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治未病就是从最初的症状发现端倪,从而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也就越好。
不知道我是否说清楚了没有,但是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帮助他、鼓励他走出去,要相信社会人总是好人多。
如有这类问题,我们还可以继续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长期不社交,比较容易有社交恐惧和自闭倾向,慢慢的,就更加不愿意接触人。一旦发现自己有自闭情绪了,还是比较建议找人聊一聊,以免让自闭进到更深层,最后就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社交不是必须,但人是群体动物,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还是需要遵守的。尽管不容易,但还是试一试走出来吧,哪怕进步一点点都是好的。加油!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障碍?
你好,由于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因此不建议自行判断。具体的原因,容我慢慢道来。
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心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病理性变化的表现,其本质是心理疾病,国际上通常用”心理障碍”来指代或替代心理疾病。
我们平时常说的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属于神经症性障碍,和各种人格障碍、失眠症等等都属于非***性心理障碍。
都必须由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确诊后须按医嘱治疗。
由于心理障碍都有严格的诊断标准和病程要求,因此我们自己无法通过一些表现或者某个小测验,就对自己或别人贴上任何一种心理障碍的标签。这对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是不负责和具有伤害的行为,需要避免。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诊断。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mansandhaikus.com/post/982.html